马克龙跨海赴英签署合作协议的墨水还没干透,这位法国总统转身就喊出了"二战后最大威胁"的惊人论调。
7月13日爱丽舍宫的记者会上,65亿欧元军费增幅计划被摆上台面,核威慑合作意向书在英国唐宁街签字的温度尚存,巴黎方面已急不可耐地亮出肌肉。
在伦敦会晤英国新首相斯塔默时,法英两国续签的军事合作协议充满火药味。
马克龙特别强调核威慑领域的合作升级,这让人想起年初他"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的爆炸性言论。
如今巴黎不仅要继续给基辅输血续命,更打算在战后直接驻军乌克兰,这番表态连五角大楼都觉得烫嘴。
法国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的腔调比政客们更露骨。
其高层公开指控俄罗斯构成"超越俄乌战场"的全方位威胁,从黑海到太空都是莫斯科的"侵略场"。
这种论调与北约今年夏天刚更新的战略文件形成默契呼应,巴黎俨然成了布鲁塞尔的传声筒。
观察巴黎近年的军事部署轨迹,会发现个奇怪现象:全国仅有一艘戴高乐号航母的法国海军,既要在地中海盯着俄军舰,又要跑去南海配合美国"自由航行"。
空军主力还是上世纪设计的阵风战机,当印度采购的同款战机被巴铁老旧的F-16击落时,巴黎战略研究所的玻璃幕墙都要蒙羞。
国防预算加码的背后藏着难言之隐。
作为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没有五代机的国家,法国军工体系已显疲态。
苏-57在俄乌战场上来去自如,阵风战机却连南亚次大陆都难称霸。
马克龙所谓"让对手恐惧"的说辞,倒更像说给国内军火商听的定心丸。
白宫近期放缓对乌军援的步调,巴黎却反常地高调冲锋。
从承诺战后驻军到拉英国搞核威慑联动,马克龙这套组合拳看似强硬,实则是想在美国战略收缩时抢占欧洲防务主导权。
可北约指挥权仍在五角大楼手里,法国突击队冲得越靠前,战略自主的回旋余地就越小。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政府的新军事战略暴露出明显的双标困境。
当巴黎指责莫斯科破坏国际秩序时,法国航母在南海的巡航行动却是在配合美国"自由航行"剧本。
这种既要批判别人掀桌子、自己又要另起炉灶的做法,让巴黎的战略可信度不断被稀释。
巴黎战略界有个隐秘的共识:持续两年多的俄乌冲突正在重塑欧洲安全架构。
法国若想在这场洗牌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展现比柏林更强的战略魄力。
只是当这种"魄力"化作具体政策时,往往沦为北约东扩的注脚,反倒坐实了欧洲防务不能自主的宿命。
眼下欧洲政坛最大的黑色幽默,莫过于马克龙一边高呼"战略自主",一边紧跟美国印太战略的指挥棒旋转。
当巴黎把国防预算增幅与"遏俄"强行捆绑时,实际上已将自己变成了华盛顿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卒。
这种既要又要的尴尬,恰恰印证了当代欧洲政治的深层困局。
消息来源:
#AIGC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