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制裁大棒这次砸向了中俄边境两家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商业银行,黑龙江绥芬河农商行和黑河农商行。 7月18日,欧盟通过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首次将中国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理由是它们“协助俄罗斯规避西方金融管制”。
制裁令墨迹未干,24小时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已传遍全球:“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干扰和影响”“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正当合法权益”。 三句话,句句戳中欧盟逻辑漏洞。
欧盟的制裁理由站得住脚吗?
欧盟声称,这两家银行通过为边境贸易提供结算服务,“可能帮助俄罗斯获取受限制资源”。 但公开资料显示,绥芬河与黑河农商行仅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营业务是支持边民互市贸易,年交易额有限,90%以上涉及大蒜、木材、化肥等农副产品。
欧盟至今未公布任何具体交易证据,仅以“存在参与风险”为由设下制裁,还附加了6个月“自证清白”的豁免期,若半年内无法证明“清白”,制裁将自动生效。 这种“有罪推定”的操作,连德国媒体《明镜》周刊都质疑:“欧盟是否在滥用制裁工具? ”
欧盟自己仍在与俄罗斯做生意。
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同比增长18%,贸易额高达数百亿欧元。 一边大额采购俄能源,一边制裁中国边境小额农贸结算,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的辩解显得苍白:“能源是生活必需品,但中国银行的行为助长了战争机器。 ”
中俄贸易早已“免疫”制裁
被制裁的两家银行地处中俄边境贸易枢纽,但欧盟的打击并未影响实际交易。 7月19日,绥芬河海关数据显示,当日进出口货车流量同比持平,俄罗斯商人照常用卢布购买中国化肥和农机设备。
原因很简单:中俄贸易早在2022年就弃用欧元结算,全面转向人民币和卢布本币交易,并通过中国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俄罗斯的SPFS(金融信息传输系统)完成清算。
政治算计浮出水面
制裁时机暴露了欧盟的意图。
中国刚宣布解除对欧洲议会议员包瑞翰的制裁,此人曾因新疆人权问题被中方列入反制名单,解禁被视为中方释放的缓和信号。 仅隔三天,欧盟反手将10家中国机构(含7家大陆企业、3家香港公司)列入黑名单。 这种“善意换耳光”的操作,连法国《世界报》都评论:“布鲁塞尔在玩危险的平衡术。 ”
欧盟内部分裂加剧
德国总理默茨公开指责欧盟委员会“官僚主义导致决策混乱”,并将德国制造业困境归咎于冯德莱恩团队。 法国外长巴罗则强调“必须对美国保持独立立场”,转身又支持对华贸易壁垒。 东欧国家如波兰极力推动制裁中国,德法等国担忧经济反噬。
这种分裂在欧盟金融工作组中同样明显。
中方的反制已在路上
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将此次制裁定性为“性质和影响极为恶劣”,并警告“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
未明说具体手段,业内预测可能包括三类反制:一是对欧盟企业实施对等制裁,二是收紧关键矿产(如稀土)出口审查,三是暂停中欧金融合作对话。 毕竟,中国刚在6月同意与欧盟建立稀土出口“绿色通道”,欧盟9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
欧盟的制裁大棒这次砸在了棉花上。 边境小银行的正常贸易未受影响,却让世界看清:当金融主权沦为政治工具时,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不过是霸权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