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印度,总有人提醒:切莫轻视印度,其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且与美、俄、欧等地的关系亦颇为融洽……因此,我们理应保持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坦白而言,我对印度并无过分推崇,这并非出于自大,实则有其缘由所在。
若我们细致审视,便能察觉到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现象:印度与周边多数国家间均存在矛盾。
例如,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存在摩擦,与我国亦然,同时亦与尼泊尔、马尔代夫及斯里兰卡等国产生分歧……
为什么?
难道印度人脑回路不清?
当然不是!
我必须坦率地告诉各位:若中国与印度互换地理位置,我国亦将毫不犹豫地采纳与印度如出一辙的应对策略!
为什么?
因为这乃是基于印度国家最高利益的考量,此利益非个人意志所能左右,亦非单一政党所能操控,其根本源于整个国家战略的深远布局!
印度的最高国家利益为何?
要深入剖析这一议题,我们必须引入一个关键概念:地缘政治。
或许众所周知,我们的账号正是凭借着地缘政治的逐步推进而得以茁壮成长。
“地缘政治”这一术语,由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于1897年首次提出,其历史虽短,至今也仅有百余载。
然而,自该词被“创造”问世以来,它迅速赢得了全球的认可。
那么,这词的出现,是否是在此之后才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变革呢?
当然不是!
实际上,自人类社会初现雏形以来,地缘政治便已悄然浮现,并深刻影响着各国与民族的行为模式。然而,这一现象鲜有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更未有人将其上升为理论概念。
地缘政治是研究国家或地区间地理关系及其政治影响的学科。
地缘政治学,简称地缘政治,主要依托地理要素与地域政治格局的相互交织,对全球或特定区域内的战略态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相关国家的政治动向进行预判。此领域亦被称作“地理政治学”。
古时,各国之间、郡县之间,乃至村落与村落、家庭与家庭之间,时常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激烈冲突——此类现象均属于地缘政治范畴。
在冷兵器横行的年代,国与国之间的角逐,主要围绕高山、河流以及战略要隘的归属展开。彼时,这些自然地形构成了天然的防线,一旦被占据,便成就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从而能高效保障国家安全。
譬如,在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位于崤山以东)若要合纵抗秦,则不得不途经函谷关。其余路径几乎均为崇山峻岭所阻隔——若绕道而行,不仅路程迂远,耗费亦巨。且即便绕行他处,亦难免遭遇类似函谷关的险要关隘。
此乃函谷关的复制品,攻克此类险关实属艰巨挑战。
有人或许会质疑:难道我必须强攻这一关隘,难道不能调遣军队从其他途径攀上山顶,再从后方发起突袭吗?
当然不行。
若非周边山脉险峻异常,函谷关又岂能被誉为“关口”呢?
即便你将部队成功送上岸,此举亦无济于事,毕竟后续的补给物资,如辎重和粮草,难以翻越高山送达至敌军后方。届时,你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面临前后受敌的险境,最终可能陷入绝境。
因此,山东六国若欲向秦国发起进攻,别无他途,唯有强力攻占函谷关——唯有攻克函谷关,方可确保攻城器械与粮草得以连续不断输送,以支撑持久战局。
有人误以为在热兵器时代,地形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实则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即便身处热兵器盛行的时代,地形因素的重要性仍旧不容忽视。
譬如,在抗美援朝的历史进程中,爆发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上甘岭之战。
美军最初的战略目标是夺取五圣山,鉴于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的要冲,对于美军而言,若想继续向北推进,占领五圣山是必经之路。五圣山之后便是平康平原,一旦五圣山失守,美军将能够充分发挥其机械化部队的强大优势。
鉴于五圣山之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彭德怀便向秦基伟叮嘱道:五圣山,坐落朝鲜半岛的中轴线上,堪为门户之所在。若此要地落入敌手,我军将不得不后撤达200公里之远。务必铭记,凡有负五圣山者,必将背负朝鲜历史之责。
坐落于五圣山麓,座落着一个小巧精致的村庄,村民户数不过十几户,这里便被称为上甘岭村。
然而,即便那片不起眼的上甘岭,美军亦未能攻克。
美军炮火强大,为何未能攻克?
面对美军炮火的猛烈轰击,志愿军战士们迅速撤入反斜面的坑道之中。待美军逼近至炮火无法触及的险境,战士们便从隐蔽的坑道中跃出,与敌军展开激烈的近身肉搏。
美军炮火优势消失。
正因如此,即便美军投入了190万发炮弹,将上甘岭高地削低了3米,却依旧未能攻克该高地。
同理,在现代战争的实际进程中,即便采取空降战术将部队部署至敌后,若无法掌控关键地形要塞,这样的举措亦将徒劳无功。这是因为后勤补给,包括辎重与食品,将难以及时跟进。除非本方实力显著超越对手。
例如,在2001年,美国以9/11事件为借口,向阿富汗发起军事行动。然而,美军历经二十余年的征战,耗费了巨额财富,最终却黯然撤军。
阿富汗战事复杂。
其根本原因乃在于该地的地形特征——美国有能力将美军部署至全球任何角落,然而阿富汗的地形以崎岖的山脉为主,遍布荒凉的山丘以及易于藏匿的山洞,这使得美军难以建立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了消耗战的局面。
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各大国纷纷争夺战略要地,这构成了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博弈,进而催生了“地缘政治”这一概念。
一经认识到地理学的关键作用,后续问题的解答便显得更加清晰易懂。
二战终结后,海权理论得到了极致的演绎,进而使得美军得以全面掌控全球各大海洋战略要地。在这些关键海峡周边,美军设立了众多军事基地。
为了掌控这些关键海域,美国确立了一套对外战略,涵盖了如何促使相关国家与美国建立盟友关系(包括美军驻扎)以及威慑那些不遵从其意志的国家——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筑了地缘政治的格局。
海权对立的是陆权。
陆权的关键在于占据关键地形,构筑战略上的缓冲地带。
重点讨论陆权。
在当今世界的舞台上,竞争的核心往往是大国间的博弈。为了防止直接冲突,大国之间必须设立战略缓冲区,以避免局势失控。
苏联为外蒙古独立,因领土扩张策略与政治考量。
正是出于苏联希望与中国构建一道战略缓冲区的考虑。
在此问题上,蒋经国在其回忆录中提及,1945年夏日,他随宋子文出访苏联,参与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经历。
我直言不讳地向他(斯大林)提问:“您为何执意推动外蒙古的‘独立’?尽管外蒙古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且资源匮乏。”
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坦白讲,我之所以寻求外蒙古,完全是基于军事战略的考量,看中了这块地区的战略价值。”
他取出地图,指着上面说道:“若有一支军事力量自外蒙古发起进攻,一旦西伯利亚铁路被截断,俄国将陷入绝境。”
若中国启动对外东北或远东地区的收复行动,在常规战争格局下,俄罗斯几乎无法确保其领土的完整,毕竟远东地域与俄罗斯的心脏地带——东欧平原——相隔逾万里之遥。
相较之下,远东地区与我方邻近程度极高,我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调运大批量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员至边境线。
为守护其远东版图,俄罗斯唯有倚赖西伯利亚大铁路来运送武器、装备以及士兵。若我国能在外蒙古方向部署一支军队,切断此铁路线,那么远东地区将沦为俄军的绝境,守卫将变得极为艰难。
反之,若俄罗斯将外蒙古宣布独立,中国若意图截断西伯利亚大铁路,首要前提便是必须控制外蒙古。
如此一来,俄罗斯便能获得宝贵的大量时间。
试想,若外蒙古依旧属于我国,我国便能悄然或逐步将武器与装备运抵边境,构筑坚实的防御体系。届时,一旦时机成熟,便可迅速发动攻势,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一举夺回远东地区。
自外蒙古实现独立以来,我国便丧失了进行长期战略部署的机遇,同时亦失去了出其不意的攻击优势——这正是斯大林推动外蒙古独立的核心动机。
不仅外蒙古,实质上,俄罗斯之所以挑起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战争,根本原因在于北约越界触及了俄罗斯的底线,严重侵蚀了其战略缓冲区,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苏联瓦解之际,俄罗斯对北约划定了明确的底线:北约不得向东欧国家拓展势力。
自苏联解体以来,北约持续向东扩张,直至与俄罗斯毗邻——紧邻俄罗斯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均已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
自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正式加入北约之后,俄罗斯虽表达出坚决的反对立场,却始终未敢对两国采取军事行动。
为什么?
鉴于两国均为平原地带,且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它们对俄罗斯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然而这种威胁并非致命。
在紧要关头,俄罗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几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整个地区。鉴于此,俄罗斯无需与北约正面冲突,否则可能导致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这正是俄罗斯选择“退让”的根本原因。
往昔岁月,美国曾在与苏联相隔遥远的土耳其部署核武,苏联亦无畏与美国正面交锋。而当核武器被部署至美国近邻的古巴,险些引发核战争——这便是广为人知的“古巴导弹危机”。
即便俄罗斯国力已有所减弱,它亦不敢与北约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直接交战。然而,有两个国家,俄罗斯绝不容许北约涉足其领土,这两个国家分别是乌克兰与格鲁吉亚。
为什么?
乌克兰拥有俄罗斯的黑海舰队驻扎基地,而格鲁吉亚则是一个以山地地形著称的国家。
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那么黑海舰队的老窝就被抄了——俄罗斯的黑海舰队的基地在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这就是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主要原因。
格鲁吉亚?
为何俄罗斯对并无其军事基地的格鲁吉亚发动攻击?
鉴于格鲁吉亚地处多山地带,若其加入北约并得到该组织的支持,此举可能将俄罗斯卷入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诸多历史事实业已证明,即便在别国鼎力支持下,美国亦难以征服一个山地之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的实例,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
凭借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实力,其难以支撑长期战争。一旦深陷战事泥沼,其结局注定只能是重蹈苏联覆辙,再度遭受重创,最终面临分裂的命运。
鉴于格鲁吉亚萌生了加入北约的意向,俄罗斯遂毅然决然地发起了对格鲁吉亚的战争!
乌克兰冲突与格鲁吉亚冲突,对于俄罗斯而言,实乃不得不战的战役。若不采取行动,俄罗斯将面临被北约封锁与逐步消耗的险境!
回望印度。
印度国土几乎全域为平原所覆盖,战略缓冲地带几近稀少。
实话,太可怕了!
印度的地形易受大国欺凌!
面对广袤平原之国,大国出击,往往如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无论是利比亚的冲突、伊拉克的战事,抑或是叙利亚的动荡,无不验证了这一道理。
1962年的中印冲突,若非我们仅仅是意图向印度传递一记警醒,我国原本有望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印度全域。在那场中印战争中,我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至于那些报道印度的西方记者亦纷纷表示:“仅需中国军队的一两个师,便足以扫荡印度全国。”
因此,从印度的视角出发:为确保国家安澜,印度势必要构筑自身的战略缓冲地带。
如何建立?
两点:
首先,我们必须确保周边国家在我国的引导下,遵循我国的意志。即便情况不佳,亦绝不允许我国有所“插足”——即便与印度关系紧张,也绝不可与我国交好。否则,冲突不可避免。
必须全力阻隔中国。
先说第一点。
印度对周边国家的立场明确:务必置于我的管控之下。
在中国大陆之外,印度周边邻国包括尼泊尔、不丹、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已被印度占领的锡金。
在这群国家中,除了孟加拉国,其余均为山地国家。因此,印度不得不促使这些国家成为其附庸。若不然,若它们获得中国的支持,印度便可能因之而被中国逐渐拖垮。
尽管印度目前尚非我们的强劲对手,但其潜力却是极为可观。
众多专家学者普遍预测,未来世界将由中国与印度共同引领。
我对这项分析表示赞同,理由在于,印度同中国相似,不仅坐拥辽阔的国土,人口基数亦十分庞大。再者,两国的地理位置均极为优越(印度坐落于印度洋的战略要地,且与欧洲、非洲接壤甚近,其地缘位置甚至略胜于中国)。
欧盟的统一之路看似遥不可及,希望之光难以预见;俄罗斯已被欧盟层层包围,仿佛陷入重围;美国则远离亚欧大陆,而印度则拥有成为超级大国的巨大潜能。
当前,印度的状况尚不尽人意,尚不足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的核心目标在于美国,应优先将其视为关键——促使美国从日韩撤回驻军。
然而,站在印度的立场,该国不得不对此予以慎重考虑——中国对印度的威胁愈发显著——若印度意图实现繁荣发展,当务之急便是挫败中国对其施加的遏制策略。同时,印度亟需与我国构建战略缓冲地带,绝不容许周边国家与中国形成紧密的同盟关系。
不然,若未来我国登顶世界之巅,为遏制印度跃升为超级强国,便可能持续对其实施压制——借助我国的支持,印度周边的国家只需随意找个由头,便能轻易挑起与印度的冲突,进而将印度拖入无休止的战争漩涡。
彼时,印度若图崛起,势必将面临不小的牺牲。
对印度而言,仅仅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其怀抱尚显不足,鉴于印度与中国接壤的现实——中国在地缘上占据绝对优势,它无需借助印度周边国家便能轻易制服印度。
藏南与阿克赛钦,恰是借口。
未来,若印度构成威胁,我国便可利用藏南与阿克赛钦的争议,将印度引向战火纷飞之境,从而遏制其崛起势头!
因此,从印度的立场考量:印度务必与我国保持距离!
如何隔开?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西藏脱离中国的控制!
一旦西藏从中国的管辖下独立,印度与我国之间便被西藏所阻隔!
无疑,经过这一分析过程,大家对印度的核心国家利益已有了透彻的理解!
印度的核心国家利益,在于将周边诸国纳入其势力范围之内,并致力于将西藏从中国版图中分离出去。
唯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遏制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遏制措施。
事实上,自印度独立之日起,这一战略便始终在稳步推进。
此战略实则并不复杂,即便略具政治洞察力者,亦能轻易辨识。
第一:肢解了巴基斯坦。
二战前,印度属英国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国力遭受重创,无力继续支撑其殖民地体系。因此,英属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提出了一个基于宗教差异的“印巴分治”计划:信仰印度教的民众将组成印度,而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则组成巴基斯坦。
依据分治的原则,巴基斯坦境内存在一块被称为“飞地”的区域,此区域亦称作“东巴基斯坦”。
自印度与巴基斯坦宣告独立以来,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领土,共经历了三次规模宏大的冲突,这些冲突亦被统称为“印巴三次战争”。
1971年12月,在苏联的鼎力支持下,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了武装攻势,从而引发了第三次印巴冲突。
印度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导致东巴基斯坦地区独立,进而形成了今日的孟加拉国。
第二,觊觎克什米尔地区,乃至意图并吞整个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为山地。
占有克什米尔,印度便将获得一块极为珍贵的、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在此,印度可部署关键的战略武器于其高山与丛林,对巴基斯坦构成威慑;同时,这也为印度在中亚地区扩大影响力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克什米尔地带对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而言,其战略地位至关紧要。掌控这一地区的一方将掌握显著的地缘优势——只需在克什米尔部署军事设施,便足以对对方的首都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言:“若无克什米尔,印度难以在中亚的政治版图上站稳脚跟,更遑论占据关键地位。”
巴基斯坦的缔造者真纳曾言:“克什米尔犹如巴基斯坦头顶的冠冕,若我等容忍印度将其摘去,便将永沦于印度的掌控之下。”
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对巴基斯坦与印度而言,均是难以割舍的核心利益。因此,双方在该地区的冲突将持续久远,妥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印度愿意放弃其大国愿景,亦或巴基斯坦完全向印度屈服。
这不可能!
巴基斯坦与印度的纷争,不仅根植于领土之争,更深层地源于宗教的分歧。
第三,印度吞并锡金。
或许鲜为人知,就在五十年前,世界上尚存一个名为锡金的国家。
昔日,中国与印度并未相邻,二者之间相隔尼泊尔、锡金及不丹三国。
然而,在1975年,在印度的主导下,锡金进行了全民公投,废除了锡金王国,进而融入印度,转变为印度的一个联邦州——锡金邦。
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印度所犯下的最为不明智之举之一!
印度对锡金的吞并引发了两个极其严重的后果:
一是使得邻近的尼泊尔与不丹终日生活在提心吊胆之中,时刻忧虑着哪天会被印度所并吞。
正因为如此,尼泊尔、不丹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
目前,中国与尼泊尔及不丹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我国已将铁路、电力及网络设施延伸至两国境内——这对于尼泊尔和不丹而言,是避免被印度同化的关键依托。
同理,我国亦应借助尼泊尔与不丹之力以制衡印度,毕竟中印均为大国,直面交锋所引发的后果尤为严重。通过小国作为自身的“代理人”来牵制印度,此乃我国的不二之选。
2020年6月,印度试图在尼泊尔炫耀武力,却不幸导致一名尼泊尔公民丧生。随后,尼泊尔政府宣布将原本与印度存在争议的335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其领土范围内。
继吞并锡金之后,印度的版图进一步扩张,增添了一片与中国毗邻的新疆域。
原本,位于中段,印度与我国之间被锡金所隔,这便如同在两国之间设立了一道缓冲区。如此一来,若未来中印之间发生冲突,我国至少在中央区域无需过多牵涉印度的精力。
印度已将锡金并入其版图,自此,中国与印度接壤的地域增至三处:位于东部的藏南,西部的阿克赛钦,以及中部的锡金。
在1962年的中印冲突期间,我国军队同步对印度实施了来自藏南与阿克赛钦的双向进攻。
未来,若形势所迫,我国将预设三处针对印度的直接攻击点位。
在行进至中段时,我们得以截断西西古里走廊,届时印度的东部将沦为孤立无援的“孤岛”,陷入绝境。
2017年,中印对峙的导火索主要源于我国在毗邻锡金的亚东县动工修建公路。
印度自以为占取锡金是得了便宜,却不知,掌控这一贫瘠之地,未来恐怕将自食其果,招致巨大的麻烦。
第四,支持藏独;
这个我们不多说了,在2003年之前,印度一直是公开支持藏独的,其目的就是想和中国建立一个战略缓冲区。
一旦西藏实现独立,鉴于其现有条件,将难以拥有先进的导弹、飞机等武器装备。届时,印度的北部地区将得以彻底保障安全。
中国历来未曾认可印度对锡金的主权地位。据印度媒体报道,我国乃全球唯一仍坚持不承认印度锡金邦主权的国家。
直至2003年,印度正式确认西藏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随后我国亦对锡金已归属印度的事实给予了认可。
2005年4月18日,遵照我国相关部门的通知要求,国家测绘局行业管理司正式发布了《关于地图上锡金表示方法变更的通知》。自是日起,我国所出版的各类地图上,锡金不再被标注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发行的初中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教材亦对邻国数量进行了调整,由先前的15个缩减至14个,其中锡金被从名单中剔除。
这是印度的弱点。印度吞并了锡金不仅仅让自己与中国多了一处接壤的地方、引起了尼泊尔和不丹的恐惧,坚定了它们向北京靠拢的决心,而且以后再也没有支持藏独的借口!
第五,欺凌小国。
这已提及,前文已讲。
印度不仅对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等国施加压力,其行径亦扩展至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地。
公正客观地看:印度的国家战略无懈可击。
理想固然美好,但也需审视自身能力是否匹配。
若你力有不逮,却硬是要强行推动,这无疑将给自己招致灾难!
如今,印度不妨环顾四周:中国的铁路、网络、电力已延伸至不丹与尼泊尔,中巴经济走廊亦已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紧密相连;中国更是取得了缅甸皎漂港长达99年的特许经营权,以及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同样的特许经营权。此外,中国已成功收购了马尔代夫的17个岛屿……
正因为如此,我们鲜少涉笔印度题材的文章。
非因轻视,实因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确实远非我国对手之能比。
中国,印度永恒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