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表达:“黄沙战场百次冲锋,穿着金甲也不退,除非破了楼兰,否则绝不归。”
大伙儿多半是在这句诗里第一次知道了楼兰这个地方,或者说那还是个啥国家似的。
实际上,那个时候的楼兰早就变成了沙漠深处的废墟,诗里的“楼兰”也就是个带点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罢了。
人类的探险永不停止,会一直持续下去,没完没了。
1900年3月,瑞典的斯文·赫定带着探险队,在塔里木东边的荒野地区的小河墓地挖掘出一具古代女性的干尸。
赫定还用诗意的语言叫她“微笑公主(又称小河公主)”,他感叹道:“尊贵的衣饰……双眼微闭,仿佛刚刚入睡。她那漂亮的鹰钩鼻,微微张开的嘴唇露出洁白的牙齿,留给后人一个永恒的微笑。”
干尸和文物的出土,毫无疑问,为楼兰古国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考古证据。
紧接着一个问题就浮上了:到底楼兰古国是啥时候没了,又是咋没的?
楼兰古国
关于楼兰古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里。
书中提到:楼兰、姑师邑都建有城池,靠近盐泽。
提到的“盐泽”,其实就是新疆的罗布泊,别看现在是一片沙漠,几千年前那儿的气候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那会儿,盐泽可不是啥荒漠,而是个水草繁茂的淡水湖,养育着周边的居民和文明。
《魏书·鄯善传》里头也提到过,鄯善这个国家的都城叫玗泥城,大概就是古楼兰那块地方。距离代国大约七千六百里,城池大概一里左右。这里的地势多沙丘,水草少,往北就是白龙堆路。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到北魏时期,楼兰古国的名字变了,而且因为环境的变化,这个国家还曾经搬过一回都城。
得说的是,考古发现的遗址出土的文书里,专家们查到楼兰人用的文字,叫做怯卢文。
这份文书里频频提到“Kroraimna”或者“Krorain(克楼拉那)”这个名字。
因为中国的古汉语里没有“R”音的对应发音,所以把它简化成了“楼兰”。后来,人们就用“楼兰”这个名字来指代这一文明了。
早些年留下的文明印记,跟地理关系紧密,毕竟“一方水土孕一方人”嘛。
楼兰在大西北,估计是个靠水草生活的半农业半放牧的小部落文明,这也能说清迁都谜团的缘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疆考古研究所多次到楼兰古城及周边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发现距离现在大约3800年前,楼兰文明已经出现了。
关于楼兰人种的问题,英国人类学家基思发觉,楼兰人展现出明显不同于蒙古人的种族特征。
在基思的研究基础上,德国人类学家又进一步确认,楼兰人具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
公元1到3世纪那段时间里,五具楼兰人的头骨里边,有四具显得是欧洲白人种的。
在历史演变中,部落文明逐渐演变成国家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开始建立城市,并且不断完善城镇的各种设施。
于是,到了西汉时期,楼兰人又开始在罗布泊和孔雀河一带落脚,逐渐发展出了城市文明。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汉的汉文化慢慢传到楼兰,推动了楼兰从游牧社会向国家型文明的发展。
到了汉武帝那个时候,楼兰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当然也就成了匈奴和汉朝争相拉拢的对象啦。
这事挺容易的,楼兰坐落在塔里木盆地的要冲位置,战略意义可说是十分重要。有了楼兰的掌控权,就像拿下了整个塔里木地区的诸多国家一样。
汉武帝早就明白这点,于是派“票侯”赵破奴用武力,把楼兰王给掳走了。
由于汉朝那边压力山大,楼兰只好派出两个儿子,一人送到匈奴,一人送到汉朝当做人质。
到了汉昭帝那会儿,汉朝对楼兰的掌控可是提升了不少。
公元前77年,楼兰王被杀,楼兰国搬迁到鄯善,改了个新名字,还让楼兰宗室的一位成员当了新王。
《汉书·西域传》记载:“便立尉屠耆为王,改其国名为鄯善。”
从那时起,楼兰城变成了汉朝在西域的重要军事据点和屯田基地。
楼兰位于丝绸之路塔里木盆地南北交汇处,水源和土地都挺丰富,又由汉朝统治,所以西汉政府就把楼兰古城建成了驻军的主要基地,就像现在美国在日本的关岛驻军一样。
听说这些驻军人数挺多的,大概有一万多人,还带着家眷一块儿。
平时驻扎田地,遇到战事就披挂上阵,握紧长矛,变成战场上的中坚主力。
这些士兵们挖井修水渠,开荒耕地,建仓储粮,一方面保障了楼兰百姓的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确保了丝绸之路的顺畅畅通。
这么一想,楼兰古国要说不该神秘地从历史上消失才对,可偏偏后来的人对楼兰了解得少得可怜,这到底是为什么呀?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在那个生产力还不太发达的封建时代,国家或文明消失的事儿,也算是挺常见的事了。
不用多说,印第安文明没法跟西方那长枪短炮抗衡,结果现在只剩下一些殖民者留给他们的保留地罢了。
楼兰这个名头在公元前2世纪的史书里还能找到点影子,可到了公元4世纪,它就慢慢地消失不见啦。
考古学家在楼兰遗址里发现的最晚还能查到年代的汉文木简,是建兴18年,也就是公元330年那会儿。
这个木简上提到最后一位楼兰古国的国王叫伐色摩那,在位的大致时间是公元321到334年左右。
关于楼兰古国为何消失,有个说法是和拉拉蛄的影响有关。
“拉拉蛄”也有人叫“蝼蛄”,平常人说的“娃娃虫”,它属于直翅目蝼蛄科蝼蛄属。
目前存着的蝼蛄大概有四种,分别就是东方蝼蛄、华北蝼蛄、台湾蝼蛄还有普通蝼蛄,这分类一看就知道,是按地域来划分的。
蝼蛄的身形比较细长,头部较为小巧,呈圆锥状;它的复眼不大但很明显,只有两只单眼。
各种蝼蛹的体型和颜色各不相同,不过它们都按惯例在白天藏起来,到了夜晚出来活动。
天气暖和的时候,白天也能动,接近午夜时分会出去觅食,偏爱光线。
一般情况下,蝼蛄主要吃植物的种子,尤其是刚冒芽的种子、幼苗的根部以及茎叶。
在啃食农作物的时候,蝼蛄还会在土壤表面穿梭,把幼苗和土壤弄开,导致植株失水 从而枯死。
显而易见,蝼蛄对于人类来说,算是害虫里面的头牌,会威胁到庄稼的健康成长,结果就是粮食产量会减少。
在考古挖掘过程中,大家在遗址里发现了不少蝼蛄的化石。
根据这些发现,有专家猜测,在西汉末期,华北一带的蝼蛄大量迁徙到西北方向,导致那里原有的食物体系被打乱了。
因为西北那边以前从没遇到过蝼蛄,完全不知道它们的习性,也没法采取正确的应对办法,结果楼兰人种的庄稼大量减产,不得不搬到别的地方。
不过,把“拉拉蛄”说成是导致楼兰灭亡的原因,实在太过离奇了,小小的蝼蛄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毁掉一个国家呢?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另外两种猜测。
第一种观点是河流改道引起了楼兰古国的水土流失。之前也提到,楼兰的水源主要靠塔里木河。
在过去,塔里木河可不是闹着玩的,经常闹腾得不得了,都说它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似的,几次改道都让人怔忡。
1875年,新疆巡抚刘锦堂派了水利专家去调查塔里木河的古道,发现罗布泊的主要部分“黑泥孩子”迁到了库顺,面积也变得大了些,“水涨时东、西长七八十里,南北宽二三里。”
因为河水和东北风带来不少沉积物,堆积在湖泊周边,导致塔里木河和它的支流被沙丘挡住了,就这样改了道,往南流入台特玛湖去。
再加上天气干燥,罗布泊的水面蒸发得更快,导致罗布泊的面积缩得很厉害。
时间一长,罗布泊的水源根本不够几百万人的用水,楼兰人只好往别的地方迁移。
河水变少了,自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影响,毕竟“水乃万物之源”,水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耕和牧业的兴衰。这一点,在楼兰遗址出土的文书里也能找到证据。
一些羊皮卷上写着上层人士呼吁楼兰民众节省用水,说明楼兰的水源确实变得越来越少了。
塔里木河的改道,根本不是楼兰人能阻挡得了的,面对大自然的变化,楼兰人也只能叹一声,无奈之下,毁灭似乎也只是迟早的事。
另一种说法就是死于战事,要说得更准点的话,那就是被外族侵占了。
一个文明的没落,通常是各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绝不单靠一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
到了4到5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贸易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繁荣了。
塔里木盆地的楼兰,自然早就成了各国眼馋已久的目标。
面对北边那帮实力强悍的游牧族柔然人,还有那凶狠残暴的高车人,楼兰人都拼命地抵抗着。
别提楼兰了,就连负责保护楼兰的北魏孝文帝,也被迫在公元472年把军队从西域撤回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怎么实现汉化的策略上。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提到,后魏时期,西平郡被划为鄯善镇,孝昌二年又改为州。 《南齐书》也有相关记载:鄯善曾被丁零(也叫高车)攻陷,居民几乎都散亡了……丁零还自称天子……
想象一下,那会儿公元492年左右,楼兰国内部的生活已经变得乌烟瘴气,没有了源源不断的水源,粮食也大大减产,百姓个个面黄肌瘦。面对高车人的入侵,楼兰的士兵们试图用武力抵抗,可最终还是被屠杀得一干二净。
有一天,楼兰城被攻破,国王伪装逃走,幸存下来的楼兰百姓也四散他乡。
有人跑去了高车,有的则向南走,到了北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他们逐渐与汉族、鲜卑人通婚,慢慢融为一体,楼兰也就变成了一个只留在记载里的古国。
结语:
反正,楼兰就是个小国,抗不起啥重大的危机。
再说,在历史的变幻中,又有多少国家和文明悄然没了踪迹,变成谜一样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确实体现了“适者生存,弱者被淘汰”的道理。
关于失去家园的楼兰人到底跑到哪去啦?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国家用上了DNA技术,还启动了新疆第三代居民研究工程。
说不定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知道楼兰人的最终去处在哪儿了。
参考资料
《楼兰三大未解之谜》 史海回眸
《浅谈楼兰王国兴衰史》 历史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