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瓶装水市场,怡宝曾凭借其纯净水产品占据重要地位,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
然而,近期怡宝母公司华润饮料(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饮料”)却陷入市值蒸发超40亿港元,净利润下滑等困局。
上半年净利润下滑20%—30%
2025年7月28日,港股市场多数呈现涨势,然而华润饮料却逆势大跌13%左右,市值在这一天蒸发超过40亿港元。
这一异常的股价表现,背后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同年7月25日华润饮料发布的盈利预警,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0%-30%。
这与2025年3月华润饮料公布的2024年净利润16.37亿元左右、同比大致增长23.12%的成绩相比,可谓是两极反转。
对此,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尽管‘怡宝’在包装水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面临增长瓶颈,可能受到消费需求疲软或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
近年来,饮用水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价格战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农夫山泉推出的绿瓶纯净水,以其极快的渠道铺设速度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将瓶装水单价拉至1元以下,可能会对怡宝的2元核心价格带造成冲击。
不仅如此,娃哈哈、康师傅等老牌品牌也纷纷跟进“低价策略”,部分区域市场终端价已下探至1元。
在四平市,部分商超所售的农夫山泉“绿瓶”纯净水价格低至9元/件(12瓶),折合单瓶价格0.75元,而怡宝饮用纯净水555ml×12瓶的价格则要13元左右,比绿瓶农夫山泉高出四成以上。
在这样激烈的价格竞争下,怡宝的市场份额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市场份额,怡宝不得不采取促销等手段,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华润饮料也在盈利预警中称:“本公司于2025年上半年策略性增加营销资源投入、调整产品组合、逐步推动渠道调整,对利润表现有阶段性影响。”
据悉,华润饮料在2025年上半年采取了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主品牌怡宝持续开展体育营销,与中国国家队、中超、各大马拉松赛事合作;运动饮料品牌魔力赞助足球赛事并与网球选手王欣瑜合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饮料在激烈的市场中,还面临着长期依赖单一产品,产品结构相对失衡等挑战。
产品结构失衡
公开资料显示,华润饮料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即饮软饮企业,前身蛇口龙环于20世纪80年代成立,并于1990年,推出600ml*15规格包装“怡宝”牌蒸馏水,成为中国较早生产销售包装饮用水的企业之一。
1996年至1999年,华润饮料被华创收购,更名为“怡宝食品饮料(深圳)有限公司”。2007年,华润饮料采取“西进、东扩、北伐”战略,建立全国性销售和经销网络。
2008年,华润饮料进入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一级利润中心序列;2024年10月,华润饮料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虽然华润饮料在2011年曾与日本麒麟合作,推出午后奶茶、火咖、魔力等一系列新产品,丰富饮料产品线,但相应产品在2021年至2023年仅占公司总收入2%、1.5%和1.4%左右。
近年来华润饮料大部分的收入仍旧依赖包装饮用水业务。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在113.40亿元、126.23亿元、135.15亿元、135.2亿元左右。
而2021-2024年,华润饮料包装饮用水产品产生的收入分别在108.2亿元、119.1亿元、124.5亿元、121.2亿元左右,分别大致占同期总收入的95.4%、94.3%、92.1%、89.7%,对包装饮用水产品的依赖程度极高。
柏文喜对此指出:“这种模式在行业上升期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巩固优势,但面临着抗风险能力较弱、增长空间受限两大挑战。例如2025年净利润骤降,部分原因可能源于核心业务增长停滞。”
在新业务拓展方面,华润饮料在2025年上半年密集推出10余款新品。2025年3月,华润饮料至本清润系列推出了炖梨口味,7月又推出轻巧装产品。
此外,华润饮料还在蜜水系列新推出青提口味,并与小黄鸭、爽一族等IP推出联名产品。
即饮咖啡方面,华润饮料今年推出新品牌焰焙,无糖茶方面也对佐味茶事品牌进行了全面升级。但上述新品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在柏文喜看来:“华润饮料正在加速布局饮料品类多元化以培育第二增长曲线,但转型期的投入尚未完全转化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