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位朋友晒出的退休待遇核定表,最醒目的两项是:工龄42年零5个月,个人账户余额超过56万元。
为什么个人账户能有这么多钱?关键在于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社保是按工资基数×比例缴纳,能否达到上限直接决定个人账户能存多少。
以江苏为例,上一年缴费基数上下限是4,879元到24,396元,个人需缴纳8%进入个人账户。按上限走的话,个人每月约缴1,951.68元,全年约23,420元,长期累积下来自然可观。
另外,早年基数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都偏低,早期缴费的实际“购买力”比现在要小;如果曾在北京、上海等高基数地区缴费并入江苏,平均缴费指数也会被拉高,这类因素在一就能解释个人账户为何能累到56万。
另一方面,按最低基数缴费,个人账户余额落在9万到10万也是常见的情况,差别主要来源于过去几十年的工资水平与是否长期按上限缴费。
退休金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跟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个人平均缴费指数和缴费年限有关;第二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用账户余额除以对应退休年龄的计发月数来算;第三部分是过渡性养老金,用于平滑新旧办法衔接,存在分阶段发放。
这位朋友的具体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他从1996年算到现在的平均缴费指数是2.9304,缴费年限折算为42.4167年,按2024年江苏的养老金计发基数8,785元来算,基础养老金约7,322.93元。
个人账户部分,按延迟退休后对应的计发月数138.4个月来算,56万元的账户余额折算出每月约4,047.81元。
过渡性养老金因为新旧办法交替,目前按70%补发,实际核定为2,486.83元,等到2026年1月会提升到3,031.37元。
把三块来,目前他的月养老金为13,857.60元。若计发基数再增长一档,整体很可能突破1.4万元,明年预计还会再增加五百多元。
从长期投入看,如果单位和个人都按300%上限缴费,年缴总额约在7万元左右;换个角度讲,这样的高缴费确实在退休后带来可观回报,是否“划算”取决于个人职业规划和家庭财务安排。
给大家三个实用提示:一是核对自己的缴费基数与历史记录,发现差错要及时处理;二是了解跨省移、补缴和延迟退休等选项,理规划退休时间;三是别忽视个人账户的长期积累,早期多缴、基数高,几十年后差距会很明显。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