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格外紧张,说白了,美国那边已经把“脱钩”当作一种固定的战略路线,早不是一时的冲动。从特朗普上台起,这事就开始了,拜登接着延续,甚至在特朗普第二次执政时,力度还更大了。
其实呢,主要的想法就是说,只要能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买到的东西,美国基本上就尽量避免用中国货。一旦在某些行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或者电池技术上,中国抢得先机了,美国就直接靠行政措施来封堵,不让那些产品轻易进入市场。从2025年一直到8月4号,动作已经慢慢增多了,不少新举措都出来了。
其实呢,原因也是因为美国觉得中国是个主要的竞争对手,担心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会出问题,特别是在高科技和重要资源方面。早在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征收关税的时候,就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加了25%的关税,那阵子主要是钢铁、铝和一些日常消费品。
拜登一上台,倒是没把那些关税给撤了,反而在2022年签了个《通胀削减法案》,里面明确说了,电动车的补贴不能给用中国电池或零部件的产品。美国的本土制造业也开始渐渐回流,企业投资更偏向国内或者盟国这边。
数据显示,到了2023年,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商品总额达到了4750亿美元,超过了从中国进口的4270亿美元,墨西哥就这样取代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到2024年,这个趋势还在持续,墨西哥的进口占比已经达到了15.5%,企业纷纷把工厂搬到墨西哥边境,生产汽车零配件和电子产品,目的就是避开中国供应链带来的风险。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24年从印度和越南进口的纺织品以及电子元件明显增长,企业开始多元化供应链也变得很普遍。至于为什么墨西哥这么受青睐呢,主要原因是它离美国近靠着,物流费就低不少,再加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支持,优势明显。
企业高层算得很清楚,一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了关税,成本就直线上升,不如就在邻近国家建厂省事。结果呢,中国对美出口的比例从2018年的21%掉到了2023年的13%,2025年前半年还是继续走低。脱钩带来的后果是,美国消费者可能得多掏点钱买东西,但政府觉得这样值得,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
再讲点中国在某些领域走在前面的事情,美方的封禁动作可就更直白了。像新能源车这事儿,就是个典型案例。中国在电动车和电池方面占优势,市场份额大得很,全球都看好。美国曾是汽车大国,人均拥有量也高,可如今,中国产品一下子占了风头。美国觉得着急,先是用补贴政策限制,想卡住中国的步伐。
《通胀削减法案》规定,购买电动车可以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前提是电池组件中至少一半必须在北美制造,关键矿物也得来自美国或自由贸易伙伴国。到了2024年开始,凡是涉及中国企业的零部件,都不算数了。
企业只好重新安排供应链,把中国供应商挪开。到2024年5月,拜登政府把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从25%调到100%,锂电池的关税也从7.5%提高到25%,这些新规当年就开始实行了。
特朗普一上台,反应特别快。到了2025年2月,他推出了互惠贸易备忘录,规定对全球进口商品加征10%的基础关税,还对中国额外加20%,汽车和零部件的税率升到25%。3月26日,他又签署命令,对所有贸易伙伴的汽车和零部件都加征25%的关税。
4月2日,根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所有国家的进口商品普遍加征10%的关税。到了5月,中美两国达成共识,将部分关税从125%调低到10%,这降幅持续了90天,不过整体的趋势没有改变。5月29日,特朗普政府又推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一些敏感技术的出口。
5月30日,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加快了对可再生能源税收抵免的取消步伐,还限制了2025年之后涉及中国材料的项目。而在7月11日,新的法规规定,从2025年起建的房产如果用到中国的材料,就无法获得主要的信贷支持。
7月17日,商务部对中国出口的石墨征收93.5%的关税,这玩意儿可是电动车电池的关键原料,直接让成本上去了。到7月30日,又对一些特定的中国产品加征了50%的关税。到了8月4日,这些措施还在执行中,电动车用材料的关税总和差不多涨到102.5%到145%之间。
美国的电动车市场开始偏向本土和盟国的产品,预测指出,关税提升后,本土工厂的投资会增加,不过进口的成本也上升,消费者的价格自然也会涨。像通用和福特这些企业,已经在佐治亚州兴建电池厂,测试生产线的效率,努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现在全球的供应链又折腾得挺乱的,美国公司对中国的投入已经降到最低点,2025年前半年比去年同期少得多。贸易战的影子让世界贸易组织预估,到2025年,全球商品交易可能会掉个0.2%到1.5%,要是关税问题更闹腾,降幅或许还得更大一点。
实际上,这个脱钩的事儿可不是美国一家在玩的,中国也在积极应对。北京不断推动自主创新,像是“中國制造2025”这类计划,重在积累技术底蕴,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也在向别的市场转移,欧盟和东盟成了新宠儿。
到2025年,中国对美的贸易额明显减少,可对印度和巴西的出口却在上升。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股权投资,来分散风险。这一脱钩趋势带来了中美经济关系的结构性变动,美国也减轻了对中国的依赖,可伴随而来的却是通胀压力增大、企业利润被挤压的苦头。
特朗普的策略在继承拜登的“小院高墙”思路基础上,更加激进,把全面关税搞得风风火火,彻底打破了之前渐进式的做法。专家认为,这可能会重新调整全球贸易的版图,欧洲和亚洲国家夹在中间,德国、日本、印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脱钩或降低风险。中国金融市场的脱钩迹象越来越明显,香港作为缓冲区起了点作用,不过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布局更倾向于内循环,尽量减少对美的依赖。
美国嘛,表面上想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保护本国产业,可实际上也露出了不少软肋。贸易战打拼下来,谁都没赢,制造业的恢复还挺慢,技术沉淀得也得时间耗。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这块优势明显,但被封杀,倒促使我们不得不走创新路子。从2025年到现在,谈判中关税暂停了90天,但从长远来看,脱钩的趋势很难再扭转。企业们得多元化渠道,减低点风险。中美之间的会谈成果,真值得关注,要是能达成啥协议,调调关税,也能带来点稳定。
特朗普曾扬言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关税,像中国和印度都在其中,但到了8月4日,中国直接拒绝了这个要求,继续购买俄罗斯油,印度也坚持维持和俄的关系。这一幕说明,脱钩的范围早已经不局限于中美之间,双边贸易的联系逐渐淡出,但整个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还在悄悄变化。Axios的报道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实际上从某种角度上已经结束了中美的双边贸易,意味着两大经济体的彻底脱钩成为了事实。
到了2024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又减少了,中国对美出口也变少了,很多企业开始把生产线转向东南亚,不过,没想到,特朗普对东南亚地区也开始加税,像越南、柬埔寨这些国家的工厂优势也在缩小。有些企业觉得,反而直接从中国进货更靠谱点儿,毕竟算上关税,搬厂的成本反而更高点。金融时报还调侃说,特朗普的关税反倒让中国的工厂变得更便宜,真是挺讽刺的。
政策保持连续性,拜登依然用关税和出口限制来应对,而特朗普则不断加码。智库报告指出,经过四年的贸易大战,中美之间的脱钩还在继续,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比例有所下降,但中国向别的地区的出口却在增长。兰德公司分析认为,贸易战揭示了中国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削弱了美国的优势。
从欧洲角度来看,欧盟希望搞出自己的科技路线,可是中美的脱钩态势让这事变得挺难。德国比起美国,更加小心谨慎,不敢走太远的脱钩步伐。日本和印度也在跟着,但动作都不算很彻底。卡内基基金会分析,现在很多国家都在以不同方式进行脱钩,只是深度不一样罢了。
美国用经济手段想遏制别国,但实际上全球供应链都缠在一起,脱钩的代价挺高的。说实话,美国老百姓买车得掏更多钱,企业也为供应链问题头疼不已,但政府觉得这是出于战略考虑,必须这么做。中国企业反应挺快的,赶紧转向新兴市场,像巴西的咖啡,卖到中国去,就是个例子。美国关税一出来,中国也顺势打通了进口渠道。
看未来吧,尽管中美之间的谈判在不断监控中,协议的签署可能会让紧张局势缓一缓,但脱钩的趋势可不改。企业得保持弹性,应对各种变化,政府也得在保护本土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