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近期短剧行业以“日薪5000元招爸妈”为宣传噱头,要求先付4万培训费

发布日期:2025-09-19 08:49:58 点击次数:190

【第一章:行业迷局——短剧市场的“银发流量狂欢”】

近年来,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2025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显示,2025年短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其中“银发题材”占比从2022年的5%飙升至2024年的28%。这种变化背后,是短剧平台对“银发流量”的精准捕捉——老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3小时,付费转化率是年轻用户的1.8倍。

但繁荣之下暗流涌动。部分短剧制作方开始将“银发演员”作为“流量密码”。他们发现,真实银发族出演的短剧,其点击率是专业演员出演的2.3倍。于是,“招爸妈”成了行业公开的秘密:某短剧公司内部文件显示,其“银发演员库”已收录超5000名老年用户信息,年龄从55岁到75岁不等,学历覆盖小学到本科。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需求”催生出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从“经纪人”在社区蹲点物色对象,到“培训学校”承诺“包教包会”,再到“剧组”以“拍摄周期长”“需要提前磨合”为由收取高额费用,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而所谓的“日薪5000元”,不过是吸引银发族入局的“诱饵”而已。

【第二章:四重陷阱——从“高薪诱惑”到“债务缠身”的精准收割】本报调查发现,这类骗局通常设置四重陷阱:

第一重是“高薪画饼”。广告中宣称的“日薪5000元”实为“峰值薪资”,实际拍摄中每天工作超12小时,且仅能拿到基础工资。某受害者提供的合同显示,“日薪5000元”需满足“单日点击量破百万”“观众评分超9分”等严苛条件,而这些条件几乎不可能达成。

第二重是“培训费陷阱”。所谓“专业培训”实为“基础表演课”,内容与短剧拍摄无关。某培训学校校长透露:“我们教的是‘如何面对镜头不紧张’,这种课值4万?”更讽刺的是,这些“培训”往往安排在破旧的写字楼,教师多为临时聘请的群众演员。

第三重是“合同猫腻”。合同中暗藏“违约条款”:若中途退出需支付“违约金”,金额高达培训费的3倍;若拍摄效果不佳,薪资将按比例扣除。68岁的王大爷就因“台词记不牢”被扣光首月工资,反而倒欠公司2万元。

第四重是“心理操控”。骗子们深谙银发族“渴望被需要”的心理,用“圆电影梦”“为子女留财富”等话术打动人心。某“经纪人”的笔记本上写着:“先夸‘气质好’,再叹‘机会难得’,最后说‘子女肯定支持’——三步搞定。”

【第三章:真实案例——从“追梦”到“噩梦”的60天】

58岁的李阿姨是这场骗局的典型受害者。2025年3月,她在社区公告栏看到“招爸妈演员”的广告:“无需经验,日薪5000,包食宿。”抱着“给孙子攒学费”的想法,她交了4万元培训费,签下长达10页的合同。

培训期间,所谓的“名师”只是教她如何重复念台词。拍摄时,她每天凌晨4点起床,在无空调的摄影棚里工作14小时,却连剧本都看不懂。更让她崩溃的是,所谓的“日薪5000”实为“拍摄周期总薪资5000元”——三个月拍摄结束后,她只拿到4800元,还倒贴了3.5万元。

李阿姨的遭遇并非孤例。本报记者暗访发现,某短剧公司仅2025年上半年就签约了300名银发演员,其中90%的人实际薪资不足广告宣称的三分之一,而培训费总收入高达1200万元。这些钱去了哪里?公司财务人员透露:“大部分进了‘经纪人’和‘培训学校’的口袋。”

【第四章:法律困境——“灰色地带”的监管盲区】这类骗局之所以猖獗,关键在于法律监管的模糊地带。根据《广告法》第28条,虚假宣传需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但实际操作中,受害者往往因“证据不足”难以维权。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出:“骗子们会精心设计合同,将‘日薪5000’解释为‘最高可能收入’,而非‘保底收入’。”

更棘手的是“培训费”的定性。根据《劳动合同法》第9条,用人单位不得收取押金或培训费,但这些“短剧公司”往往以“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规避监管。某劳动监察大队工作人员坦言:“我们接到过很多投诉,但因缺乏明确法规,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此外,短剧行业的“野蛮生长”也加剧了乱象。某短剧平台负责人透露:“为了流量,我们默许制作方使用‘银发演员’,但对其招聘行为缺乏监管。”这种“平台-制作方-银发族”的利益链条,使得骗局难以被及时揭露。

【第五章:心理剖析——谁在利用银发族的“孤独经济”?】

骗子们精准利用了银发族的三大心理痛点:

首先是“价值感缺失”。退休后,许多老人感到“被社会遗忘”。某社会学教授指出:“短剧招聘给了他们‘重新被需要’的机会,这种心理需求远比金钱更重要。”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银发族对新兴行业了解有限,容易被“日薪5000”“圆电影梦”等话术迷惑。某老年大学教师坦言:“我们的学员连‘点击量’是什么都不清楚,更别说识别合同陷阱了。”

最后是“情感绑架”。骗子们常以“为子女留财富”“不给孩子添负担”为由打动老人。本报调查显示,超60%的受害者表示“想赚钱减轻子女负担”,这种“为家人牺牲”的心态被骗子利用得淋漓尽致。

【第六章:社会影响——谁在透支“银发经济”的信任?】这类骗局的社会影响远超经济损失。某社区主任表示:“现在老人看到‘招演员’的广告都绕道走,信任感被彻底摧毁。”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加剧了“银发经济”的乱象,让真正需要银发人才的行业陷入“招不到人”的困境。

某养老产业专家警告:“如果任由这类骗局蔓延,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正规企业因招聘成本高而退出,骗子们却越做越大。”这种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整个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七章:专家视角——如何构建“银发演员”的保护网?】针对这一乱象,多位专家提出解决方案:

法律层面,应明确“短剧招聘”的劳务性质,禁止收取任何形式的培训费;同时,修订《广告法》,将“日薪5000”等模糊表述纳入虚假宣传范畴。

监管层面,建议成立“短剧行业监管办公室”,对招聘行为进行备案审查;平台方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有欺诈记录的制作方进行封杀。

社会层面,应加强银发族的“数字素养”教育。某老年大学已开设“防骗课程”,教老人识别“高薪陷阱”“合同猫腻”等常见骗局。

心理层面,应关注银发族的情感需求。某社区推出的“银发剧团”项目,通过正规渠道让老人参与短剧拍摄,既满足表演欲望,又避免受骗。

【第八章:国际经验——全球如何保护“银发劳动者”?】

放眼全球,许多国家已探索出有效的保护模式。日本通过《老年人就业促进法》,要求企业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培训费;美国加州则规定,所有“高薪招聘”广告必须注明“实际薪资范围”,违者重罚。

更值得借鉴的是新加坡的“银发人才中心”模式。该中心由政府主导,免费为银发族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同时对招聘方进行资质审核,确保“零收费”。这种模式既保护了银发族权益,又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

【第九章:深度调查——谁在“短剧骗局”中获利?】

本报记者暗访发现,这场骗局背后存在完整的“利益链”:

最底层是“地推人员”,他们负责在社区、菜市场发传单,每成功推荐一人可获500元“介绍费”;中间层是“培训学校”,他们以“专业培训”为名收取高额费用,实际成本不足10%;顶层是“短剧制作方”,他们通过“低薪高曝光”模式降低制作成本,同时将风险转嫁给银发族。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培训学校”与“短剧公司”实为同一老板所有。这种“自导自演”的模式,使得骗局更具隐蔽性。某知情人士透露:“他们甚至会伪造‘拍摄现场’照片,让老人以为自己真的在拍电影。”

【第十章:数据迷局——揭秘“日薪5000元”的数学陷阱】通过详细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日薪5000元”实为精心设计的数学陷阱:

以某短剧公司合同为例,其宣称的“日薪5000元”需满足“每日拍摄12小时”“单日点击量破百万”“观众评分超9分”等条件。但实际拍摄中,老人每天工作超14小时,点击量却因“平台限流”始终无法达标。更讽刺的是,所谓的“观众评分”实为内部人员操控,90%的老人根本拿不到满分。

此外,合同中的“薪资结构”也暗藏玄机。某受害者提供的工资条显示:基础工资仅80元/天,需通过“点击量奖励”“评分奖励”才能达到5000元。而“奖励规则”又规定,若中途退出则“奖励归零”。这种设计,使得老人不得不接受“低薪高强度”的工作。

【第十一章:人文关怀——在“骗局”中看见银发族的孤独】

在这些骗局背后,我们更应关注银发族的情感需求。某心理学家指出:“许多老人明知是骗局,仍选择参与,因为他们太渴望被关注、被需要。”这种“孤独经济”的背后,是社会对银发族情感需求的忽视。

某社区推出的“银发剧场”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该项目由专业导演指导,老人免费参与短剧拍摄,作品在社区免费播放。这种模式既满足了老人的表演欲望,又避免了受骗风险。正如项目负责人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防骗’,而是‘赋能’——让老人真正成为短剧的主角。”

【第十二章:未来展望——构建“银发短剧”的健康生态】

站在2025年的节点,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短剧行业真正成为银发族的“圆梦平台”?

技术层面,可开发“银发短剧”专用平台,通过AI匹配、虚拟拍摄等技术降低参与门槛;制度层面,应建立“银发演员”的资质认证体系,规范招聘行为;文化层面,应鼓励创作更多反映银发族真实生活的短剧,让“银发流量”成为“正能量”。

更长远的目标是,将“银发短剧”打造成“文化养老”的新载体。通过正规渠道让老人参与短剧创作、拍摄,既丰富晚年生活,又传承文化记忆。正如某专家所说:“真正的银发经济,不是‘收割’,而是‘赋能’——让老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

【结语:在“骗局”与“梦想”之间,我们该守护什么?】

当许昌的暴雨洗刷过城市的喧嚣,我们更应思考:在“日薪5000元”的诱惑面前,我们如何守护银发族的“电影梦”?这些骗局提醒我们,银发族需要的不仅是“高薪”,更是“尊重”与“价值”。

站在中原大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骗局的肆虐,更是一个社会对银发族的忽视与辜负。但正如那些在暴雨中互助的市民,在骗局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芒——那些为老人维权的志愿者,那些揭露骗局的记者,那些呼吁改革的专家,都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城市力量,在于守护每一个人的尊严与梦想。

当阳光再次洒在社区的公告栏上,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日薪5000元”的诱饵,而是“银发剧团”的招募令——那里没有陷阱,只有真诚的邀请与平等的尊重。因为,真正的“银发经济”,从不是“收割”,而是“共生”——让每一个银发族都能在晚年,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