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周末的集市,货架上一摞摞薄棉T恤标着欧元价,便宜得让人眯眼,我跟你说,这场景和三年前不太一样,就是啊。统计数据显示,7月欧盟服装进口量同比增长20.3%,按欧元计算进口额涨11.1%,按美元算涨17.9%。市场嗅觉最灵敏,买家发现了性价比,在街头摊位和线上快销上开始加仓,真心的,这事儿来得既猛又突然。
贸易细节其实比街头热闹得多。我跟你说,欧元走强提高了购买力,进口平均单价在7月下跌7.6%,6月更低了10%,买家直接感受到“便宜又能买到货”的甜头,就是啊。一个欧洲买手私下说“价格下降,库存补得快,报价都在往下走。”分析人士指出,汇率、关税政策和线上平台的成功共同推动了这波向,听上去有点像多米诺骨牌,慢慢推开了传统格局。
美国市场收紧,中国服装被迫找新阵地,表现最抢眼的就是欧盟。对中国的进口量7月同比猛增34%,6月还高达40%。我跟你说,像Shein、Temu在欧洲的爆发带来的不只是销量,还有渠道和用户习惯的改变,真是拽着买家往前走。欧盟对中国以外国家的进口增速远低于中国,孟加拉国7月增幅也在放缓,这让人不得不想这是短期套利、库存重建,还是长期供应链再分配?
价格战促成了市场重组,供应链层面也在悄然改写。中国供应商为争夺欧盟订单下调报价,采用更灵活的FOB定价和更短的交付期,买家享受到了CIF成本的降低,成本传导机制被放大了。我跟你说,贸易术语听着冷冰冰,实际就是那碗衣服的成本一刀刀被削下来,买家笑了,工厂没那么好过,真心的。这种供求错位既带来机会,也带来风险价格下行压缩了毛利,库存堆积会让下一季变得脆弱。
欧盟市场会不会长期接受这种以低价为主导的供给结构?没人有十足把握,但眼下我们看到的是移效应、平台渗透和汇率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工厂、买家、平台、政策像四只手在一拨动琴弦,音色正在变。街角那堆廉价T恤可能只是一个符号消费被重新定义,供应链在重塑中站队……等一下,别急着下,市场总会用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