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合肥?"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东·塞林格教授站在中科大量子物理实验室前,向陪同的潘建伟院士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位奥地利科学家刚刚参观完合肥的量子产业园,看到了从实验室原型到产业化生产的完整链条。
"因为在这里,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应用的距离,只有1公里。"潘建伟指着窗外密集的厂房说道。
这个"1公里",既是物理距离——中科大到合肥高新区的实际距离,更是创新链条的距离——从0到1的科学突破,到从1到100的产业爆发,在合肥只需要跨越1公里。
2025年9月20日,当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全球将见证这个"1公里奇迹"如何改变世界制造业的游戏规则。
一场跨越50年的"量子纠缠"
故事要从1970年说起。
那一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南迁合肥。当时的合肥,GDP仅5亿元,是个"省会城市里最穷的"。而中科大,则带着89位教授、600多名科研人员,以及中国最顶尖的理工科基因来到这里。
"当年我们来的时候,合肥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83岁的中科大老教授赵忠贤回忆道,"但这里的人有一股劲,他们说:'你们负责改变世界,我们负责改变合肥。'"
没人能想到,这句朴素的承诺,会在50年后兑现得如此彻底。
1998年是第一个转折点。中科大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可以制造纳米级材料。但实验室里的成果如何变成产品?合肥市政府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在中科大旁边划出100亩地,建立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个革命性政策——"教授可以带着技术创业,失败了还能回学校教书。"
这个政策立即引爆了中科大的创业潮。科大讯飞、科大国盾、本源量子……一批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企业,都诞生在这100亩土地上。
2016年8月16日凌晨,另一个历史性时刻到来。中科大主导研制的"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但真正的奇迹发生在地面上。合肥市政府宣布:投资100亿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打造"量子大道"。
"很多城市都想要这个实验室,北京、上海、深圳都在争。"时任合肥市科技局局长回忆,"但我们有一个其他城市没有的优势——我们不只要实验室,我们要整个产业。"
如今,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的总控中心在合肥,全球首台商用量子计算机在合肥下线,全球最长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从合肥延伸。合肥,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布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的城市。
科学家与市长的早餐会
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早上7点,合肥市政府的小会议室里都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场景:市长、科学家、企业家围坐在一起吃早餐。
这个被称为"科创早餐会"的传统已经持续了15年。没有议程,没有汇报,就是聊天。但就是在这样的聊天中,诞生了一个个改变产业格局的千亿项目。
"2017年的一次早餐会上,朱一明教授随口提到中国每年进口3000亿美元芯片,其中1/3是存储芯片。"参会的一位企业家回忆,"市长当场问:'如果我们自己做,需要什么?'"
朱一明开玩笑说:"1500亿,10年时间,30%的成功率。"
所有人都以为市长会打退堂鼓。没想到他说:"30%已经很高了,干!"
6个月后,长鑫存储项目启动。8年后的今天,长鑫存储占全球DRAM市场10%份额,打破了韩国三星、SK海力士和美国美光20年的垄断。
这就是合肥独创的"科学家+市长"模式。不是官员指挥科学家,也不是科学家等待官员,而是平等对话,共同决策。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就是这种模式的产物。这里既不完全属于大学,也不完全属于企业,而是一个"创新特区"。"我们的使命就是把实验室的'黑科技'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 研究院院长吴枫说。在这里,一项技术从实验室到产品的周期被压缩到18个月。
2019年,中科大研发出可折叠10万次的柔性材料。3个月内,与京东方成立联合实验室。2021年,全球首条柔性OLED生产线在合肥投产。2023年,华为、小米的折叠屏手机采用合肥技术。从实验室到全球数亿用户手中,只用了4年。
2020年,中科大类脑智能研究中心研发出仿生芯片。合肥市政府牵头成立50亿产业基金。2022年,寒武纪在合肥建立生产基地。2024年,这些芯片已经应用于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让汽车拥有了"大脑"。
这种"1+6+N"模式成为科教产融合的典范:1个源头是中科大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6大产业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N个应用覆盖制造业全产业链。科学家负责"0到1"的突破,政府负责"1到10"的孵化,企业负责"10到100"的爆发。
改变世界的合肥技术
"如果说19世纪是蒸汽的世纪,20世纪是电子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量子的世纪。"潘建伟院士的这句话,正在合肥变成现实。
在合肥,量子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工商银行使用量子加密传输交易数据,每天处理上万亿资金,从未发生过泄密。大众汽车用量子计算优化交通路线,将北京到上海的最优路线计算时间从3小时缩短到3秒。中石油用量子重力仪探测油气资源,发现率提高了40%。
中国声谷的910家AI企业,正在重新定义"智能制造"。科大讯飞的工业听诊器通过声音识别设备故障,准确率达到99.5%,已应用于宝钢、海尔等千家工厂。一位老工程师感慨:"干了30年,听设备声音判断故障是绝活。没想到现在机器比我还灵。"
商汤科技的质检系统每秒检测1000个零件,缺陷识别率超过人工10倍。联想合肥工厂因此实现了"零缺陷"生产,次品率从0.1%降到了0.001%。云从科技为江淮汽车打造的数字孪生工厂,让生产效率提升40%,能源消耗降低25%。
国轩高科,这家从中科大实验室走出的电池企业,如今是大众汽车的核心供应商。他们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10Wh/kg,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我们的目标是让电动车充电像加油一样快。"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说。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科大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突破。实验室里,能量密度400Wh/kg的固态电池已经完成测试,这意味着1000公里续航将成为现实。这项技术将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全球首发。
世界制造业大会:合肥的全球宣言
自2018年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以来,合肥每年都在刷新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认知。从展示中国制造2025战略,到发布长三角制造业一体化方案,从云端百万人参与,到量子技术大规模展示,从元宇宙工厂概念,到AI+制造全面爆发。
2025年,主题是"智造世界·创造美好",合肥将向世界展示:未来制造业不再是工厂和机器,而是科学、技术、产业的完美融合。
今年大会有三大全球首发值得期待。
第一个是全球首个量子计算云工厂。中科大与本源量子联合打造,可以让全球任何一家企业通过云端使用量子计算能力。宝马已经用它优化供应链,将零部件库存降低30%。药明康德用它加速新药研发,将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到7年。
第二个是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生产线。科大讯飞与海尔合作的智能产线,可以同时生产1000种不同配置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而成本与批量生产相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这个制造业的终极梦想,在合肥成为现实。
第三个是碳中和工厂实时监控中心。展示合肥300家工厂的实时碳排放数据,通过AI优化,整体碳排放降低35%。美的合肥工厂因此成为全球家电行业第一个"碳中和"工厂。
在大会上,合肥还将发布"合肥倡议":中科大的12个大科学装置向全球开放,已有MIT、牛津、东京大学等30多所顶尖高校使用;设立1000亿国际合作基金,支持全球企业在合肥设立研发中心;牵头制定量子通信、AI伦理、绿色制造等国际标准。
从中科大南迁时的5亿GDP,到今天的1.35万亿;从一所大学的落户,到全球智造高地的崛起。合肥与中科大用50年时间证明:当科学遇见产业,当创新遇见制造,奇迹就会发生。
回到开篇潘建伟院士提到的"1公里"。这1公里,连接着中科大的实验室和合肥的生产线;这1公里,缩短了科学发现到产业应用的距离;这1公里,代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
2025年9月20日,当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大幕拉开,全球将看到:在合肥,科学家的梦想只需要走1公里,就能变成改变世界的产品。
而这,正是合肥给全球制造业的启示:未来的竞争,不是工厂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创新生态的竞争。谁能让科学与产业无缝对接,谁就能引领下一个时代。
合肥和中科大,用他们的"量子纠缠"告诉世界:这里,就是未来。
#世界制造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