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一场“关税风暴”在北美大陆骤然掀起。
特朗普政府公然宣布,自明年8月起,对加拿大部分出口商品加征高达35%的“单独关税”,钢铁、汽车、木材、农产品……几乎涵盖了加拿大赖以为生的主打出口。
美国人嘴角带笑,手里的大棒挥得比谁都狠,连2019年USMCA签约时留的“单边关税审查”后门都不打算遮掩。
就这一招,北美产业链的神话瞬间支离破碎,安大略的汽车厂冒着白烟,阿尔伯塔的油砂工人握紧拳头,一股前所未有的不安从温哥华西岸蔓延至魁北克的工厂车间。
可真正让华尔街皱眉的,却是在美国宣布关税次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在国会的一番话。
他态度鲜明——“加拿大将校准对华关系,寻求多元合作”。
这话掷地有声,阿尔伯塔的能源大佬们拍手叫好,保守党内亲美派却面无血色。
没想到,王毅外长面对记者追问,简单两个字——“赞同”。
意味深长,却也让外界静默。
是啊,谁能想到,一夜之间,美加百年盟友的“经济主仆”格局竟然摇摇欲坠,北美老大哥的胡萝卜变成了铁锤,而加拿大,这个在美阴影下徘徊了几十年的“小兄弟”,突然扭头冲向了中国?
这里面的故事,远比那些枯燥数据和外交辞令更加刺激。
说穿了,美国给加拿大捅这一刀,绝不是没来由。
2018年特朗普当政时,“关税牌”就轮番上过场了:钢铁、铝产品关税25%、10%,理由冠冕堂皇——“国家安全”。
加拿大当时倒也不是吃素的,马上反制威士忌、番茄酱,关税大战玩得不亦乐乎。
可那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在,大家都还在装兄弟。
结果USMCA协议一签,留了个“美国可单方面启动关税审查”的后门,等于把加拿大绑死在美国的产业链上。
现在好了,特朗普换个花样,直接把非敏感领域、能源、木材、农产品一锅端,还美其名曰“单独关税”——意思很明白:你不听我的?
你敢和中国玩能源、生意?
我就让你经济主权荡然无存。
甭管你是油砂还是数字税,统统进我的口袋,不服就加码。
美国这种睥睨盟友的姿态,说到底,就是把加拿大当成了经济附庸。
什么平等互利,什么北美社区,都是纸老虎。
对美依赖成瘾的加拿大,这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卡尼手里的牌,其实也没多少好用的。
加拿大出口总额七成以上都送美国,2024年对美出口占GDP 18%。
换个角度讲,就是美国一句话,加拿大GDP就能抖三抖。
偏偏卡尼政府上台时,还喜欢在竞选里对美强硬、对华谨慎。
结果刚坐稳椅子,特朗普来了个下马威:三月说加油砂出口美国要加税,五月警告不要和中国搞LNG合作,七月当面呛声“石油不如卖美国,价格我们定!”民调从42%跌到29%,党内亲美派和务实派都快掐起来了。
阿尔伯塔的保守党议员一边嚷着“让油砂找新买家”,另一边能源企业亏损持续扩大。
现实就是这样——美国嘴上说着“安全第一”,实际上什么都要割加拿大的肉。
而中国这时候能承接新买家,唯独中国。
有钱有市场,阿尔伯塔原油今年对华出口量已经达35万桶/日,超过美国那头的28万桶/日。
LNG项目更是依托中石油合资,80万吨LNG十年长单,价格比美国还便宜15%-20%。
中国不仅买原油、买天然气,还直接投资管道、参股LNG工厂。
加拿大突然发现,哦,原来自家资源不是非得卖美国,天大地大,华人买家才是铁杆。
有意思的是,加拿大这波“校准对华”,不是突发奇想的外交新思路,而是被美国逼到墙角的主动求变。
加拿大经济几十年来就是美国的“产业链附庸”——1989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了,看起来风光,实际上安大略汽车厂60%替美国代工,油砂65%产量还得美国人买单。
十年间,对美出口依赖反而升了1.5个百分点,GDP和就业全捏在美国手里。
这次关税一来,汽车零部件对美出口直接塌了19%,木材出口掉了24%,GDP增速从1.2%瞬间滑到0.3%。
再看民众情绪,过去三年支持“加强对华经贸合作”的人,从5%涨到26%,阿尔伯塔甚至有41%的人站出来力挺。
道理简单——谁让你失业,谁让你赚钱,老百姓心里门清。
阿尔伯塔失业率从6.8%降到5.2%,安大略汽车工人却失业1.2万。
民众用脚投票,钱包才是最真实的选票。
可别高兴太早,加拿大这点“调整”背后的小九九也不少。
孟晚舟事件后,中加关系一度冰封。
中国暂停进口加拿大猪肉、油菜籽,投资直接从45亿加元砍到12亿。
2023年特鲁多释放孟晚舟,两国才算恢复点接触,结果2024年加拿大议会又以“人权”为由制裁中国官员。
卡尼所谓“校准”,明面上是经济现实,骨子里还是危机避险的短期思维。
加议会还在推“审查中企投资法案”,嘴里喊“多元市场”,手里掐着美国那根脐带。
其实,加拿大根本割舍不了“美国安全保护”这块遮羞布——想吃中国的蛋糕,又不敢得罪美国,左右为难,投机取巧。
再说说加拿大试图“去美国化”的操作。
跨山输油管道扩建2024年底刚刚完工,从三十万桶/日飙到八十九万桶/日,70%专供中国市场。
管道15%股份是中国主权基金持有,中国买家现在成了加拿大原油的最大客户之一。
有人会说这叫“命脉工程”,可环保争议、地缘博弈也随之而来。
美国手里有《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真要下黑手,分分钟制裁中国参股企业。
2025年5月,原住民抗议让管道停运三天,谁敢说这背后没外部推手?
中加能源绑定在一起,固然能分担地缘风险,可加拿大自己那点骨气能顶住美国的压力吗?
更别说高科技、关键矿产这些领域,议会还死死卡着,不敢放开。
全球能源市场的算盘中国人打得明明白白。
2025年,中国原油进口结构一目了然——俄罗斯、沙特、伊拉克、加拿大。
加拿大现在8%,2026年目标80万桶/日,占中国进口12%。
LNG也上新台阶,300万吨/年。
中国和加拿大能源合作,等于在中美能源博弈里插进了新杠杆。
俄罗斯会担心中国压价,美国失去“能源中转站”地位,供应链围堵策略直接被架空。
可别忘了,中加联合搞能源,美国要制裁,欧洲早已对美单边主义喊“破坏规则”。
WTO?
早就成了“僵尸机制”,美国上一轮钢铝关税,WTO判了违规,美国压根不理。
这回加拿大也只能象征性提起诉讼——多边贸易体系,看上去是个笑话。
美国明摆着是用双边协议架空多边规则,什么“最惠国待遇”、什么“非歧视原则”全当废纸一张。
小国家夹在大国斗争里,能翻得了天?
太难太难。
这时候,很多人问:中国是不是能趁机和加拿大捆得更紧?
能源+资本绑定,甚至在全球LNG定价权上翻盘?
现状确实给了中国人机遇。
LNG项目中国人技术出口,成本更低,运营权握手里,西方垄断第一次被打破。
未来十年,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再多元,澳大利亚、卡塔尔份额未必能坐稳。
可美国人一旦下狠手,限制液化设备技术出口,甚至联合盟友绞杀中加项目,挑战都还在后面。
中国和加拿大真能“一路长红”?
真未必。
加拿大民众对华好感上升,是经济利益推着走。
可这利益一旦消失,美国松下关税或者中国需求一掉,支持率比翻书还快。
说白了,加拿大社会骨子里还是满满的“认知撕裂”——嘴里说合作,心里怕中国,怕美国。
中加真正的“信任赤字”,不是卡尼一句“校准”就能消除的。
写到这里,心里有点堵得慌。
美国对加拿大痛下杀手,盟友情分荡然无存,背后暴露的其实是所谓“美国优先”彻底变成了“美国独裁”。
加拿大苦苦挣扎,想借中国市场“去依附”,但历史包袱、战略胆怯、政坛投机,一样不少。
我们中国人,看得其实比谁都清楚。
中国市场够大,话语权越来越硬,关键时候能拉兄弟一把。
可谁是真心兄弟,谁是假面盟友,时间会给出答案。
我们有自信,也有耐心。
中加关系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
可中国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不会被西方的抹黑和诡计束缚手脚。
北美的风暴,终究吹不倒中国的根基。
王毅那句“赞同”,其实包含了所有的智慧与耐性。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格局,也是我们面对世界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