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县委书记“豪华厕所”背后的荒诞与警示:谁在为政绩买单?

发布日期:2025-08-04 23:09:00 点击次数:92

每当我们路过城市街头那些造型独特、设施齐全的公厕时,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这些看似便利民生的项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最近吉林省纪委监委的一则通报,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现实——一个财政吃紧、刚刚脱贫摘帽的小县城,却花了一千多万建起了十座堪比星级酒店标准的豪华厕所。这不是段子,而是发生在通榆县实打实的事情。而这场“形象工程”的主导者,就是曾任该地县委书记、后来又官至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兼厅长等多职务的李德明。

乍一听,“给老百姓修好点儿厕所,有什么错?”但细看细节,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每座公厕面积动辄上百平方米,中央空调、wifi、音箱烘手器样样俱全,还有24小时专人值守……这样的配置,在一些大城市都算得上奢侈,更别说是在经济尚未完全摆脱困境的小地方。有网友直言:“这哪里是为群众办事?分明是在拿纳税人的钱搞自己的面子!”还有市民感慨:“我家小区楼道连灯都坏了没人管,他们那边厕所却比我家客厅还讲究。”

其实类似“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并非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早些年某地也曾因斥巨资修建仿古牌坊被推上风口浪尖;还有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高大上”,将有限资金投入到外表光鲜却无人问津的大广场、大雕塑。这些案例无不揭示着同一个问题:本应服务于百姓福祉的钱,被少数领导干部用来满足个人虚荣和升迁诉求。

回到李德明案,他的问题远不止于此。据官方披露,他不仅违纪违法,还接受下属单位保姆式服务,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在十八大之后依然顶风作案,可谓胆大妄为。他甚至安排管理对象捐款,把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钱,用来装点自己的政绩门面。更讽刺的是,这种做法恰恰发生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本该精打细算改善民生,却变成了劳民伤财、自欺欺人的闹剧。

为什么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归根结底,是部分干部权力观念扭曲,把自己当成“父母官”,却忘记了真正要做的是服务人民。一位体制内人士坦言:“有的人只想着怎么让领导满意,怎么让简报好看,却没工夫琢磨老百姓到底需要啥。”而普通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往往很简单,比如能不能多几条公交线路,小区路灯亮不亮,下水道堵塞能不能及时疏通……这些才是真正关系到生活幸福感的大事小情。

再看看网络上的声音,不乏愤怒与无奈。“如果把这一千多万用来补贴困难家庭,会有多少孩子不用挨饿?”、“真希望我们的税钱花得明明白白,而不是铺张浪费。”这样的呼声,其实也是对清廉政治最质朴直接的期待。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每一次类似事件曝光,都成为推动制度完善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契机。例如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强预算公开和民主评议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支出就会引发舆论关注,从而形成倒逼约束。

不可否认,一些基层干部确实存在压力——既要抓经济,又怕落后被问责。但压力绝不是挥霍公帑、弄虚作假的理由。如果人人都像李德明这样,以自我包装代替扎扎实实干事,那最终买单的不还是广大纳税人吗?

回头想想,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如何才能让公共财政真正惠及大众?怎样防止个别人以权谋私,让所谓的发展成果变成纸面繁荣?毕竟,每一分钱都是大家辛苦挣来的血汗钱,经不起任何折腾与糟蹋。当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加码监督执纪力度,也正是回应社会关切的一种方式。但仅靠惩治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权力始终处于阳光之下运行。

最后,我忍不住要问一句,你觉得身边有没有类似劳民伤财换取个人名声或者升迁机会的人或事呢?你希望你的家乡未来会把宝贵资源优先用在哪些方面?只有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和监督,我们才能离理想中的清廉高效政府越来越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