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中国海警巨舰编队首次“抵近震慑”菲律宾巴丹群岛,直接剑指美菲台企图在巴士海峡构筑的战略“接缝”。马尼拉瞬间陷入混乱,菲方海上力量疲于奔命,国家安全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双线承压,这场釜底抽薪式的行动,正撕裂区域敏感神经!
当地时间8月6日下午,一片位于台岛以南、紧邻巴士海峡的水域,悄然迎来了三艘巨型舰艇。中国海警3301舰“万山”号、4304舰“中建”号,以及3304舰“达濠”号,组成了一支前所未有的编队。它们此行的目的,并非简单的例行巡航,而是开启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抵近震慑”。
这次任务,被外界定义为中国首次派出大型远海海警舰艇,深入菲律宾最北端的巴丹群岛海域。当夜幕降临,约10点左右,海警编队已悄然抵近巴丹群岛以西55海里,这标志着行动从启动步入实质性的“抵近”阶段。
8月7日凌晨,编队并未停歇,继续向巴士海峡中部推进。特别是3304舰,一度逼近恒春半岛约80海里,最终稳定在屏东县东南方向110海里处。这番深入,绝非寻常执法可比,其策略意图已昭然若揭,直指区域内正在酝酿的深层联动。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海上行动,菲律宾的反应显得仓促而混乱。其海上执法力量似乎正疲于应对另一侧的黄岩岛方向,主力舰艇9701舰或被牵制,或正在港口维修,导致巴丹群岛方向出现力量真空。
菲方只能紧急派遣几艘吨位较小的巡逻艇,勉强赶往现场。然而,这些小艇在吨位和装备上,与中国海警的大型远海舰艇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劣势。它们无法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干扰,只能在远处维持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这种无力的伴航,恰恰暴露出菲律宾在面对黄岩岛和巴丹群岛两个战略方向同时承压时的窘境。菲律宾媒体《问询者报》坦承,这是该国首次在双线同时面临海警抵近,国家安全体系在应对上显得“措手不及、捉襟见肘”。
海上力量的捉襟见肘,迅速传导至马尼拉的政治中心。事件发生后,菲律宾政界旋即陷入一片紧张气氛。外交和国防部门的官员们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商讨应对策略。
这场内部的激烈讨论,无疑是对菲律宾“战略耐压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在两个关键方向同时面临外部压力,加之内部资源调度受限,菲方高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
中国海警编队选择巴丹群岛并非偶然。这片群岛作为菲律宾最北端的领土,不仅靠近台湾南端,更地处连接南海与太平洋的巴士海峡。巴士海峡本身就是台岛与菲律宾的天然分界线,历来被视为南海与台海之间最敏感的“接缝地带”。
中国此次行动,正是在这个地理上的“缝隙”处精准落子。其意图,远超简单的海上执法,而是对该区域日益复杂的战略局势投下的一枚重磅石子。
近年来,台菲之间的防务合作持续升温。共享情报、互通雷达信息,甚至试图进行所谓的“联合应对”部署,已是公开的秘密。这种“台菲互操作”的趋势,无疑增加了地区的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美国也通过“增强防务合作协议”(EDCA),在菲律宾北部设立多个基地和物资仓储点。美军更是有意将情报监听设备部署至巴丹群岛,企图使其成为监控巴士海峡、进而投射地区影响力的“前沿跳板”。中国海警的这次巡航,正是对这种联动趋势发出的强烈反制与明确警告。
尽管中国和菲律宾官方均未就此次事件发布正式声明,但水面下的战略博弈已然清晰可见。这次深入巴丹群岛的巡航,不仅检验并暴露了菲律宾在双线承压下的脆弱性,更是向“台菲互操作”关系发出了明确的政治与军事信号。
这可能预示着中菲博弈将进入一种“新常态”:即通过常态化的海警巡航、抵近对峙,并在舆论场上发酵,持续对菲律宾施加低烈度但高强度的战略压力。围绕这一战略要地的长期博弈,已然拉开序幕,未来的海上态势,将充满更多这样的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