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铁路事故中,4名工人不幸遇难,另有12人失联,多名工人凌晨作业时遭遇绳索断裂,这一画面刺痛了公众神经。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一线工人面对高危环境的日常现实。随着国家基建项目加速推进,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绝不应成为发展的代价,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施工行业的权益保障体系。
2025年8月22日凌晨3时许,当城市还在沉睡,万家灯火渐熄之时,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的施工现场却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剧。一根承载着希望与汗水的绳索,在漆黑中无情断裂,瞬间吞噬了4条鲜活的生命,另有12名工友至今音讯全无,生死未卜。这不仅仅是一串冰冷的数字,更是16个家庭的破碎,是无数“基建人”在极限环境中为国基建付出的沉重代价。凌晨作业,这本身就给事故蒙上了一层疑问:是工期压力?是成本考量?还是行业内对“效率至上”的过度追求,让生命安全退居二线?
这场事故的惨痛教训,再次将施工行业劳动者安全保障体系的深层问题暴露无遗。我们必须追问,这些悲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首先,职业培训的“纸面功夫”何时休? 表面上,各类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培训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培训常常沦为“应付检查”的走过场。网上流传的“安全培训造假”视频,揭露了“培训可不来、代签”、“网上刷题替理论培训”等乱象,甚至有央企被曝出员工连机考系统都不会用。这种形式主义,让本应“拽紧生命的钢绳”变成了一张废纸,工人对高空、夜间、重型机械等高危作业的风险认知不足,安全操作规程形同虚设。真正的安全培训,需要像“移动课堂”那样,把实用技能送到工作现场,并严格落实“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每季度轮训”并考核合格,让安全意识真正内化于心。
其次,防护措施的“软肋”如何补强? 川青铁路大桥的绳索断裂是直接诱因,但我们不能忽视日常作业中那些“无声的威胁”。工地上的粉尘(如混凝土切割)、噪音(如打桩机)、振动(如手持电钻)、高空作业带来的心理压力,都可能成为影响工人专注力和设备维护严谨性的累积风险。个人防护用品(PPE)远不止安全帽和安全带。针对性地佩戴防振手套可预防手臂振动病,护听器或防噪耳塞能有效保护听力,夜间作业更需反光背心、高亮度头灯等警示装备。在工程控制上,湿式作业能从源头抑制粉尘,低噪设备或隔音屏障可降低噪音污染。更重要的是,应积极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策略,例如住建部《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就鼓励使用功能性机器人替代高风险人工操作,这才是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硬核手段。
最后,法律保障与监督执法的“牙齿”是否锋利? 尽管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等法律法规构筑防线,但违法违规施工作业、无证上岗、擅自改变设计、安全管理机构缺失等问题依然是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多起事故案例表明,建设、监理、施工等多方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甚至存在公职人员履职不力的情况。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对任何漠视生命、违规操作的行为零容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严惩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才能真正让法律的“牙齿”锋利起来,守护劳动者的生命线。
每一次事故都是一次沉痛的警钟,敲响了我们对生命和责任的深思。我们不能让“基建狂魔”的称号,成为劳动者生命安全的遮羞布。推动以人为本的行业发展模式,意味着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我们期待,在未来,每一位“基建人”都能在安全、有尊严的环境中劳动,他们的汗水和奉献,理应得到最坚实的生命保障。毕竟,没有劳动者的安全,何谈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