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中国科考船精准卡位阿拉斯加,美方拦截无功而返,暴露法律软肋

发布日期:2025-09-18 08:41:08 点击次数:70

在阿拉斯加北部海域,中美船只上演了一场特殊“对峙”。 美国海岸警卫队派出破冰船拦截中国科考船,结果却被中方精准的定位操作弄得无可奈何。 这场看似紧张的海上相遇,背后是国际海洋法的灰色地带和大国权益的博弈。

当地时间2025年9月7日凌晨,两艘中国科学考察船在阿拉斯加最北端乌特恰维克以北约200多英里的海域进行常规科研作业。 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大型极地巡逻舰“希利”号突然出现在该区域。

根据阿拉斯加地方媒体《阿拉斯加灯塔报》披露,“希利”号通过无线电与中方船只联系,要求表明身份及科研意图,并安排人员实时监控。 美方随后宣布对中国船只采取“跟踪和监视”措施,声称其进入了美方主张的“大陆架延伸海域”。

中方船只所处的海域距离阿拉斯加海岸超过300公里,严格意义上属于国际水域。 中方科研船队在此进行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这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科研行为。

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北极安全中心负责人特洛伊・布法德指出:“他们采用了相当精妙的处置方式,就是活动位置距离美国专属经济区海域外侧约几英里,恰巧坐落在美方对外声称拥有主权海域的北部边缘区域。 ”

美国海岸警卫队首席军士长特拉维斯・马吉承认,美方的行动仅限于“观察与询问”,并无权力阻止中方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这种表态间接承认了美方缺乏法律基础。

此次事件并非首次发生。 此前,中方科研船队曾在楚科奇海和波佛特海执行科研任务时,也遭遇“希利”号靠近。 但当时中方船只驶离了美方所谓的专属经济区外延线,美方最终无计可施。

2025年8月以来,已有五艘中国大型科考船通过白令海峡进入楚科奇海和波佛特海区域。这些船只包括“雪龙2”号、“极地”号、“中山大学极地”号、“探索三号”等,组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的北极科考舰队。

《阿拉斯加灯塔报》将中方科考船队的出现描述为对美国“家门口”的“挑战”。 该报道特别提到:“中方拥有的北极破冰船数量比美方都多”。

美国现役的极地破冰船仅有两艘:一艘是服役了46年的“极地之星”号,另一艘是“希利”号。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的极地考察船已增至五艘,其中包括“雪龙号”、“雪龙2号”、“中山大学极地号”、“探索三号”和即将服役的“极地科学研究5号”。

“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能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排水量接近1.4万吨。 该船不仅体型庞大、破冰能力强,而且具备长时间在极地作业的能力。

在这次对峙过程中,美方通过无线电多次喊话,要求中方科考船获得美方许可才能在“美国外大陆架”进行海洋科学考察。 然而中方科考船完全不予回应,继续进行正常的科研活动。中方认为美方并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不受海洋法保护,且所谓大陆架延伸海域主权的认定仅为美方单方面划定。 因此中方完全无视美方的喊话示警。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范围为200海里。 若能证明大陆架自然延伸超出该范围,沿海国可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申请扩展资源管理权。

阿拉斯加以北确实存在大陆架延伸,但关键问题在于:美国至今未加入《海洋法公约》,既非缔约国,也未完成大陆架延伸主张的正式申请程序。 这意味着美国在国际法框架下并无合法依据。国际法学者指出,如果美国不加入《海洋法公约》,就无法通过联合国机制正式提出大陆架延伸主张,即便其单方面划定,也不会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北极地区正成为大国竞争的新前沿。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冰层融化,这一地区的资源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估计北极地区蕴含着全球约13%的未发现石油、30%的未发现天然气和20%的未发现天然气液体资源。

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巨大。 从上海到汉堡,走北极航线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能缩短4600多公里,可以绕开马六甲、霍尔木兹等地缘风险高的海域。 一旦航线实现常态化通航,未来可能承载30%的中欧贸易量。

2018年中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首次正式宣布自己是“近北极国家”,提出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愿景。 白皮书强调,中国尊重北极国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同时主张北极航道应保持海上通道的自由航行。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在北极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表示担忧。 前国务卿蓬佩奥曾明确表示:“北京声称是'近北极国家',但中国与北极的最短距离是900英里。 只有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不存在第三类,声称其他身份不会给中国带来任何权利。 ”

美国正试图通过加强在阿拉斯加的军事部署和增购破冰船等方式,巩固其在北极地区的存在。 但从2024年底开始,美军启动的名为“前沿哨兵”的极地行动计划,实际效果极为有限。

此次“雪龙2号”的现身不是偶然。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层加速融化,传统封闭的北方航线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航运通道。 中国已成为北极治理中“最活跃的非北极国家”,正在利用国际法工具和科技能力,稳步推进“存在感升级”。

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合作正在不断升级。 两国在北极科研、航线开发、气象监测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中国参与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作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已实现年产能1650万吨,并通过北极航道向中国稳定输送清洁能源。

此次事件并未引发过度的外交摩擦。 美国国务院并未就“雪龙2号”事件发布正式抗议,中国外交部也未作公开回应,一切似乎都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这次行动像是一场“法律实战演练”。 中国科考船按公开航线航行,遵循国际通则,并通过公共频道回应美方关切,没有进行任何挑衅动作。 反观美国,虽然高度警觉,但缺乏具体手段应对。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