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会员店门口排起的长龙,Costco开业即被挤爆的盛况,拼多多财报上令人咋舌的增长曲线...这些看似割裂的现象,正在拼凑出一幅全新的消费版图——精打细算的消费智慧正在成为主流。如今中国的消费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式的巨变。日本学者三浦展提出的“第四消费时代”理论,不再是隔岸观火的概念,它正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在我们身边上演。人们的消费行为从以往强调个体拥有与彰显地位的占有型模式,逐步转向关注社会关联、环境可持续性与文化认同的共享型与体验型模式。
Ⅰ.消费降级?
不,这是一场价值认知的集体觉醒
近几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远低于过往,但是与拼多多财报却显示其年度活跃买家数已超9亿,营收同比增长90%+。这个向左向右的不同数据让大家不得不重思消费者是真的不再消费么?消费者并非不再消费,而是消费得更精明、更自我、更务实:
平替风暴席卷全行业:年轻人热衷在社交媒体分享“大牌平替”攻略,从美妆个护到电子产品,性价比成为硬通货
会员店经济逆势崛起:山姆、Costco、盒马X会员店等仓储式业态持续扩张,付费会员数量激增,中产家庭用“批量囤货”降低单次使用成本
国货品牌迎来高光时刻:李宁、安踏在运动市场超越国际巨头;完美日记、花西子抢占美妆高地;消费者用脚投票支持“质优价实”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消费者主权意识的空前高涨。 他们拒绝为营销泡沫买单,转而对产品本身的价值进行严苛审视。当值不值取代贵不贵成为消费决策的第一标尺,所有品牌的护城河都将被重新评估。
Ⅱ.第四消费时代
中国特色的理性消费革命
三浦展笔下的日本第四消费时代,强调“共享、简约、本土化”。而在中国,这场转型呈现出更复杂的本土特征:
1. 炫耀性消费到自我满足消费。过去我们出门见个客户必须得整辆好车,穿身名牌,揣着华子,现在坐个公交或者地铁去谈个生意也未尝不可。原来总认为赚钱了一定要穿的名牌衣服背的名牌包包,逐渐被我觉得这个很配取代。奢侈品门店排队的盛况难再现,取而代之的是悦己经济的繁荣,就像女性消费者更愿为健康课程、小众旅行、技能培训等提升自我价值的体验付费。
2. 占有商品到共享价值。我个人买了几辆车全是二手车,并不觉得二手货不好。你看闲鱼用户数5、6亿,转转年交易额达千亿级,这些二手平台的爆发背后,是年轻一代对资源价值循环的认同,不介意开二手车,用二手手机电脑。
3. 国际大牌崇拜到文化自信消费。以前还在读书时同学之间很喜欢聊聊你穿的是不是某某大牌,但你看现在故宫文创年收入超15亿元,汉服产业规模突破百亿,消费者逐渐习惯在国潮产品中寻找文化认同,李宁的“中国李宁”系列、花西子的东方美学设计,都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4. 性价比≠廉价,而是价值感重构。优衣库的HEATTECH保暖衣每年迭代,百元价格却融合尖端面料科技;小米生态链产品曾以价格厚道,感动人心横扫市场。消费者愿意为真正的技术突破和体验升级买单,但拒绝支付虚高溢价税。
Ⅲ.品牌生存指南
在理性时代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面对这场价值重构革命,品牌需要从战略层面重新定位:
1. 产品主义回归:让价值看得见摸得着:蜜雪冰城以4元柠檬水、2元冰淇淋疯狂扩张时,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极致的供应链效率和成本管控。
2. 情感锚点升级:从贩卖焦虑到提供治愈:走进商城越来越多的小饰品、香薰店,正如观夏香氛以东方植物香为切入点,用香气故事唤醒城市人群的乡愁记忆;好利来联名全球各大IP打造情绪甜点,让蛋糕成为情感载体。
3. 社群价值再造:让用户成为品牌共建者:lululemon通过瑜伽社群运营,将运动服饰升级为生活方式符号;蔚来汽车用户自发组织蔚来日,形成高粘性社区。
4. 透明化革命:拆掉品牌与用户的围墙:胖东来超市公开商品采购价和加价率,反而赢得消费者深度信任,反观钟薛高却被冠以“雪糕刺客”争议跌落神坛。
Ⅳ未来已来
在理性土壤中培育伟大品牌
这场消费变革不是短暂的风潮,而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产物:人口老龄化加速,从苦日子走过来的人更懂得一块钱掰成两块钱来花;房贷、教育、医疗三重压力下新中产消费决策更审慎;成长于物质丰裕时代的年轻人,天然具备价值辨别能力。
是不是品牌就更难了呢?伟大的品牌从不在顺境中诞生。优衣库崛起于日本经济失落的三十年,IKEA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逆势增长。中国消费市场的理性化浪潮,恰恰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最好的孵化场。
中国消费市场的这场价值革命,不是寒冬,而是早春。它冻死了虚弱的杂草,却让真正强壮的种子获得破土而出的空间。当所有投机者离场,坚持长期主义的品牌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