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完成了对约十万乌军的合围,同时在七月二十二日攻占了顿涅茨克战略要地红军城。乌克兰的东部防线几乎崩溃,基辅政权最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被迫回到了第三轮谈判桌。
这场耗时三年的冲突,似乎正要以俄罗斯控制乌东核心区域的“胜利”画上句号。然而,当我们回望这场“特别军事行动”,会发现俄罗斯为此付出了78.3万人伤亡、其中17.2万人阵亡的惨痛代价。
年度国防预算也从战前的600亿美元飙升到了惊人的1343亿美元。更让人深思的是,这场所谓的“胜利”并没有阻止北约东扩,反而直接导致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
俄罗斯与北约的陆地边界线因此增加了1300公里。我们不禁要问,俄罗斯最初发动这场行动的目标,到底实现了多少?今天,就让我们深挖这场代价高昂的胜利背后,俄方在三个关键层面的系统性失误。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远比战场上的得失,更值得所有大国深思和警醒。
西方,并非善类
在这场冲突中,俄罗斯最大的战略失算,或许就是严重低估了西方,特别是北约的介入决心和援助上限。战争初期,俄方可能还抱着幻想,以为通过有限的军事打击就能迫使乌克兰妥协,甚至寄望于快速谈判结束战事。
但事实很快证明,这种犹豫不决和“克制”,反而被北约看作了底线,并开始肆无忌惮地扩大援助规模。三年时间里,北约对乌克兰的援助从最初的轻武器,一路升级到重型装备,比如坦克、战斗机和巡航导弹,总额更是突破了2500亿美元。
这些源源不断的支援,加上北约精准的情报分享,不仅让乌克兰军队从“苏式”体系迅速完成了“北约化”改造,更在关键时刻多次帮助乌军抓住俄军漏洞,延缓了俄方的攻势。最讽刺的是,俄罗斯最初想阻止北约东扩,结果呢?
非但没能阻止,反而加速了芬兰、瑞典这两个传统中立国加入北约。这直接导致北约势力兵临俄罗斯西部边境,其地缘战略环境急剧恶化。这种对外部力量介入深度和广度的误判,无疑是俄方最终陷入长期消耗战的根本原因。
叙利亚那套不灵了
对外部势力的误判,很多时候都源于对自身作战方式的盲目自信。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暴露出的战术滞后,就是另一个让人痛心的例子。他们在叙利亚“剿匪战”中积累的经验,面对一场高强度、现代化对抗时,显得格格不入。
比如,俄军一度对昂贵的中远程导弹寄予厚望,以为能瘫痪乌军的关键设施。但单枚造价超过200万美元的导弹,用来打击机场这类目标,其效费比极低,而且并没有真正瘫痪乌军的机场,乌军的空中力量依然能够继续运转。
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则大量运用廉价的蜂群无人机,成功偷袭俄军空军基地,重创了高价值目标,充分展现了“不对称作战”的巨大威力。瑞典国防部长保罗·约翰逊曾从军事技术角度总结这场战争,认为未来冲突的关键在于大量自主(无人)武器的运用。
丹麦防长也持有类似观点,这无疑是对俄军传统战法敲响了警钟。此外,俄军引以为傲的“合成营”模式,在叙利亚战场上曾被证明高效。但在乌克兰这场残酷的“绞肉机”战争中,这种模式却漏洞百出。
它过度依赖后勤补给,加之兵力不足,使得在高强度对抗下难以维持,甚至出现被迫丢弃包括T-90主战坦克在内的重型装备的情况。最终,俄军不得不放弃这一模式,回归了传统战法。俄空天军的主力战机苏-30、苏-34在战争初期也吃尽了苦头。
为了规避远程防空,它们被迫低空飞行,结果却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多架,损失惨重。直到2024年,俄军工体系稳定供应滑翔制导炸弹后,损失率才显著下降。这些战术上的被动和迟滞,无不显示出俄军在面对现代战争形态快速演变时的滞后。
磨蹭是要命的
战术上的被动,追根究底还是源于战略决心的摇摆不定。在战争初期,俄罗斯在“克制”与“威慑”之间犹豫不决,亲手葬送了速战速决的最佳时机,结果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更强大、更坚决的对手。
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伊始,在基辅附近推进时表现出明显的迟疑,他们可能还抱有幻想,以为通过惩戒性打击就能迫使对方妥协,甚至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来迅速结束战事。然而,这种不彻底的军事行动,反而给了乌克兰宝贵的喘息时间。
乌军借此机会得以重整防线,同时也为西方国家的援助争取了关键的窗口期。俄方始终避免攻击北约领土,这种所谓的“过度克制”,本意是想避免冲突升级,但看在北约眼里,这却被解读为一种软弱的信号,反而刺激其对乌克兰的援助愈发肆无忌惮。
有军事分析指出,如果俄方在战争初期能果断宣布乌克兰全境为战区,或者对北约的援乌运输线采取更强硬的阻断措施,例如直接击落援乌运输机,那么整个战局的走向可能就会完全不同了。俄方无疑是用血和泪吸取了这些教训。
普京总统在今年三月正式划定了停火红线,他要求乌军必须全部投降、停止战争动员,并切断西方军事援助。他同时坚决拒绝了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的30天临时停火建议。普京明确指出,过去的经验已经表明,每次俄军暂停攻势,西方援助和雇佣兵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乌克兰,这无疑给了对手喘息和反扑的机会。
今年二月,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安卡拉提出了被西方视为“比战争更残酷的和平”的“四点和平条件”,其中包括乌克兰割让乌东五州、永不加入北约、建立亲俄政权等。这种强硬态度,正反映出俄方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决心将战场优势完全转化为政治胜果。可惜,这份清晰而坚定的决心,来得太迟了,速胜的机会早已被最初的犹豫和迟疑所葬送。
结语
俄罗斯最终用惨重的代价,换来了对乌东战略要地的实际控制权,以及乌克兰被迫重回谈判桌的“胜利”。但坦白说,这绝不是一场值得大肆庆祝的胜利。这场冲突用事实验证了一个冰冷的铁律:在现代战争中,一场不能速战速决的冲突,其付出的代价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最终甚至可能吞噬掉胜利的果实本身,进而带来更大的战略被动和危机。
这场战争真正的教训在于,对于所有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大国而言,有三点至关重要。首先是战略定力:一旦决定开启战端,就必须以雷霆之势速战速决。任何犹豫不决和所谓的“过度克制”,都会给对手以及外部干预势力以可乘之机,最终导致自身付出数倍于预期的代价。
其次是技术预见性:单纯依赖昂贵的传统军事打击,其效费比极低,效果也往往有限。因此,必须未雨绸缪,积极拥抱并大力发展无人化、低成本化的新战法和新装备体系,以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快速演变和复杂需求。
最后一点是决心清晰度: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必须清晰无误地向对手传达自身的底线和战略目标,避免被外部势力不断试探和利用,从而陷入被动。这三者,战略定力、技术预见性与决心清晰度,共同构成了大国“止战”的实力基础。
它们也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棋局中,真正掌握自身命运、确保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对于正密切关注台海局势的中国而言,俄乌冲突无疑提供了一面深刻的镜子。真正的“中国智慧”,绝不仅仅是单纯地避战,而是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逻辑。
这意味着要做好“敢战”与“能战”的一切准备,这其中涵盖了战略上的审慎评估、战术上的不断创新和适应,以及在面对核心利益时的毫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真正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并实现长期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