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民国史这一段,真是像一部黑色幽默剧,好像没人能一口气说明白那几年中国到底经历了什么变脸换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折腾。
甭管你是历史控还是路过群众,面对北洋军阀肃清和南京国民政府诞生这两个节点,脑子里多半会冒出不少疑问:这场大棋盘上的棋究竟怎么下出了南北统一?军阀是一锅端了吗还是还是各守小锅?国民党真就顺滑地完成了政权交接,没暗流吗?昨天还刀光剑影、党内互斥,怎么今天就握手言和了,这里面有啥说不出口的勾心斗角么?
越琢磨越觉得,民国这场"换血手术",比小说还曲折,人和事就像是作者随手一拨,“哎,这个角色先下线,那个打个酱油再复活”,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说到底,北洋军阀和国民党那场“你死我活”的清场秀,真相绝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一刀切。
1927年底以后,中国这摊局面,变化就跟股票K线图似的——昨天还是宁汉分立,两拨国民党掰得天昏地暗;今天忽然见证宁汉合流,汪精卫的出走和共产党的清洗成了新剧情;隔了没多久,蒋中正又被捧为总司令,武汉政府作鸟兽散,这出戏看得人直抓头皮:权力转移的手速比键盘侠敲字还快。
别急着喝彩,真到了蒋中正卷土重来,发动第二轮北伐的时候,其实中国大地还是战云密布。冯玉祥和阎锡山先后登场,联手给北洋军阀张作霖施了重压,蒋的军队一路北上,把北京这块宝座盯死,一副“只要有我在,谁都别想独揽江山”的架势。
但戏剧性的事情总在拐角处等着。张作霖呢,号称“东北王”,结果火车上被日本人一波爆炸带走,死得不算光明却也让人唏嘘。如果用网络段子来说,那就是“张作霖被送上了历史的快车道——可惜是爆炸版的‘高铁’”。
张学良捧着老爹的牌位,跟国民政府摇了摇旗,一改前朝独立王的姿态,宣布效忠。到了年底,东北正式“易帜”,改挂国民政府的旗号。这下南北没了分界线,军阀格局——至少看上去,彻底收摊,中国暂时“合锅一统”,算是把十几年折腾的“军阀混战”按下了暂停键。
不过别一厢情愿就以为蒋中正是大团圆男主,他自己在消灭了群狼之后,摇身一变成了“新狼王”。中国的古早逻辑,总有点像斗地主,看似一家独大,背后其实牌桌底下踢脚踢得更狠。各路地方实力派、军绅,表面归顺国民政府,暗地里还各自留着点“小灶”。统一只是一个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名义,真刀真枪的实控其实还是各地自顾自。
到了1928年,民国的“新班子”终于亮相了。左右“翼”国民党的大佬们,又在南京聚首。记住这日子,10月3日,他们齐刷刷通过了一部临时“宪法”,名字叫《训政纲领》——带点仪式感,但说白了还是给国民党定江山铺路,让他们名正言顺掌舵。
这部纲领很有意思——国民党一口气揽下了“双份活计”。一边要督导老百姓行使创制、复决、选举和罢免,妥妥地把人民“赋能”;另一边自家又得管住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这些国家大事,主抓权力“分工”。这背后也是孙文老先生的专利搞法,早在他1906年就灵光一现提出了“五权分立”,后来又有四项国民权利作为党纲入册,说一句“老IP翻新”也不过分。
顶着辛亥革命17周年的光环,南京国民政府挂牌成立——蒋中正自然是坐上C位,总理名分稳稳到手。下面是国务会议、五院,各院院长听名字就气派,像个政坛全明星赛。谭廷闿、王宠惠这些“老国民”,曾在中华民国的第一届内阁里操过盘,现在再度出马,仿佛给民国加了老资格的滤镜。
这支新政府的招牌挺亮眼:领导人要不是高学历就是有社会身份。难怪老百姓也跟着激动,憧憬这班子能整出点新名堂。国民党靠着南北统一的背景,顺风顺水地获得了合法性,民心归附,仿佛得到历史的认可。这节奏要夸还是要吐槽,真是见仁见智。
不过,从中国古代历朝更替的套路来说,只要你能让大家觉得你比上一任靠谱,这王朝的牌就算立住了。蒋中正自诩继承孙文衣钵,还手握一支打赢北洋的军队,兵力号称220万,画面感分分钟拉满。民国这盘棋,说上是进步其实现实里也是熟悉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只是比过去换了个说法。
那会儿国民党左翼右翼暂时放下隔阂,联手反共。但四年国共合作里,深受列宁主义“民主集中制”影响,党组织早已变得高度集中。大权落在蒋中正和少数几个人手里——这就好比反思职场生态,有些企业从“扁平管理”演变成“老板说了算”,那些原本怀抱自由主义理想的老革命者,不甘当配角,全都相继打包走人。而主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党员也不走运,在白色恐怖时期被一波剁掉。
地域性力量也开始浮出水面。国民革命军队伍,除了蒋直接掌控的部分,剩下的很多地方军队都成为独立山头。作战时表面听调,私底下却各有算盘。所谓的统一,其实是各省队各玩各的。你说这是进步?还不如说,是个吃着大锅饭的小团体俱乐部。
要说孙文当年设想的国民革命军,目的是“军政”促统一,“训政”促自治,然后再让宪政实现民权。结果一通折腾,还是回到了袁世凯死后那种地方势力各自掏锅,中央难以强力执行的状态。虽然名义上是统一,实际上还是遍地武装割据,民权只是纸面上的理想,实践里就像“明知有优惠券,但老板说不用”。
咱们再深入看看细节。比如1930年代初蒋中正力图集中整个国家力量,结果好容易打下来的南北大一统,在内部收拾不起来。各地势力摩拳擦掌,“你有你的地盘,我保我的家底”,中央掏钱靠军政,地方揽财啃资源。早期现代化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省一级与中央层层博弈,有些地方连官员任命都能掺一脚。这种权力模式,和现代职场大佬、基层经理斗法真的有一拼。
大众眼里,南京国民政府似乎才是真正的、能代表全国利益的新政权。蒋中正被寄托无限希望,连带着国民党也被赋予“救世主”光环。但冷静些吧,民权的实现其实和组建政府的高光时刻没啥关系。百姓关注实打实的生活,而不是谁的干部学历高、谁是老朋友。治国嘛,得让大家看见生活有盼头,这点到民国政府时期仍然是无法逾越的坎。
当然,历史总是贯穿着理想与现实的博弈。很多人吐槽民国乱世、各家割据,但也有不少人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尝试点赞。这场政权更迭的主线,既有权力斗争,也有理论争鸣,夹杂着军绅利益和党内分歧,俨然是一场大剧,不吐不快。
提到法制建设,国民党中央那部《训政纲领》,算是近现代中国探索宪政体制的里程碑。五院制自此确立,这种政府模式也影响了后来的体制设计。虽然理想大于现实,但不得不说,在乱世当中敢于尝试突破,至少留给后世更多可能性。
说到这儿,关于北洋军阀全面肃清、南京国民政府建成这场历史大戏,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既标注了民国政权集中、南北统一的阶段性胜利,同时埋下了日后地方与中央、党内分裂、派系争斗的种子,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军权治国”,而民权理想依然还是理想,美好但难落地。
当我们把目光拉回今天,这段历史依然让无数人热议。是“好戏开场”?还是权力轮替的又一回合?南京国民政府固然给社会带来新气象,但民国的路实在太难走。各地势力纠缠,党内分歧不断,旧体制与新理想搏杀,看似“统一”,实际上还是“多中心”。
这场新旧更迭的转场,不断提醒着后来者:整合体制远比理想宣言奏效慢得多;全民拥护也许只是短暂光环;强权与民权之间的僵持,是现代中国走向民主法治道路上的一块难啃的骨头。
所以,翻开民国的风雨雷电,不妨多问一句:真正的统一,留给了谁?现实下的权力格局,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说说你对民国那段“先割据后统一”的大戏,有啥新解,有啥好奇。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