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早打开手机,朋友圈里又炸锅了。董宇辉,这位靠一张嘴、两只手搅动互联网文化江湖的大哥,这回竟然成了重大纪念活动的现场“特别观察员”。大家伙儿别以为这是走红毯或者刷流量的套路,这可是国家级的正经场面,现场队列比地铁上早高峰还齐,人家口号喊得比单位开早会还带劲。这场面,一般人根本混不进去,董宇辉能受邀参加,背后到底是种什么信号?是逮着文化流量红利乘风而起,还是说明这个时代终于对“文化传播”这饭碗另眼相看?一串疑问,甩给你们,自己琢磨着来。
说到董宇辉,想必大家伙都不陌生。他不靠小鲜肉颜值圈粉,也不靠炫富、炫娃、炫豪车出名。人家就老老实实唠唠书、侃侃地理、推荐点儿特产,硬是把直播间搞得比春晚还火爆。这回他能现身活动现场,表面上看是国家认可文化输出、正能量的旗手。可背地里,这不也反映了咱们对文化价值认知已经悄悄升级?也有些网友拧巴,不缺嘴地扔来犀利追问“他凭啥能去现场?难道说影响力和粉丝数真比专业历史学家还重要?”大家一边鼓掌叫好,一边暗地掐架,场外比场内还精彩。董宇辉的成功到底能不能复制,这碗文化饭到底有多香,还得慢慢往下看。
事件逐层剥开,其实背后挺有意思。董宇辉平时干啥?,“啥都整”给大家推荐点干货书目,顺带卖卖地方特产,乡村振兴也插一杠子。可以说,既是知识型网红,也跟脚踏实地的乡土中国粘得死紧。这次被请去重大活动现场,其实也折射出一个社会趋势——只要你真情实意搞事情,还别说,社会还真能给你机会。你看评论区,普通小老百姓的反馈相当实诚“看董老师这么努力,是不是咱农村未来也有希望?说不定明天我家那点杏还能火出省呢!”也有人冷嘲热讽“自媒体还真成了流量密码,上头喜欢,啥事都能跟着沾光。”
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行业专家跳出来支招了“文化传播不是旧瓶装新酒,得弄出点新意思,才能玩儿转这大局。”确实,现在谁还愿听照本宣科、板着脸念PPT那一套?大家伙都希望像董宇辉一样,带点儿温度,带点幽默,哪怕多点接地气的“人味儿”,这才是真正想看到的文化传播。
不过诶,全世界都喝彩的时候,也总有人端着一盆冷水等着浇头。有人说,董宇辉这次露脸说到底是营销行为,不能等同于根子上的文化自信。有人翻老底“还不是平台推,没平台捧,你就是再有才,也没这‘排面’。”更有反方观点强调“文化这玩意儿岂是靠一个人、一天热搜能撑起来的?产业生态、基础建设,一个都不能少。”还有人直接批评“就冲这场面,谁保证不是作秀?真有心就该多去田间地头,别光顾着大场面露脸。”看似一池秋水,实则暗流涌动。
正方反方口水仗来回打,这也反衬了当下关于“文化传播者到底是不是主角”这一老生常谈的真问题。你说董宇辉是偶像,他还真有两把刷子;你要说他是行业带头人,有了媒体、平台加持确实事半功倍。可如果全民一拥而上,最后文化还会不会变“速食快餐”这碗拉面?大伙心里其实都打鼓。面子上好像风平浪静,背地里新老观念、内容与商业、真情与流量,早搅成一锅粥。表面“认可”的牌匾挂上墙,行业自身要想“根正苗红”,怕还是场持久战。
真相大白!刚以为董宇辉只是营销秀秀存在感,没想到他的动作比快递还快。一场大活动回来,甭管忙不忙,连夜发了现场体验视频,而且拍得还真不赖——既不卖弄也不高高在上,切切实实传递了自己的自豪和激动。更绝的是,这份情绪他还专门分享给了整个团队大伙儿别干了,咱一起放假去看看直播!你说,现代公司谁舍得这么折腾啊?要不是打心眼里认同,谁还不怕耽误KPI?
而且这种分享早就不局限在自家小圈子。社交平台一挂,不到两天评论区堆得跟过年收红包似的,粉丝直呼“这才叫有温度的传播!”连原本冷着脸的另一派,也忍不住偷偷点赞。你以为他只会一本正经谈理想?其实更懂得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把国家大事、文化自豪感“掺”到每个老百姓的塑料袋子里。有个东北大哥留言“董老师,您说得对,俺家那旮旯以后兴许也能整出个啥名堂!”把高大上和地气全都拢一块儿,服了。
更狠的是,下边各种自媒体、记者嘴巴都磨断了,终于憋出个高论“做文化传播,没点新花样真干不成。”董宇辉的“真诚+体验分享”路线盘活了新老两代人的观念。以往文化传播老被吐槽“纸上得来终觉浅”,可这回他一出手,等于拿出“来看咱能真切感受这个时代的意义!”国民心头那点虚与委蛇的疙瘩给疏通了。典型的,伏笔收割堪称惊喜包。
可别以为事情就这么皆大欢喜。表面风生水起,实际暗地里危机四伏。为啥?“个人流量型文化传播”容易造星更容易掉星。你董宇辉拿得起、算是撑住台,但如果换成下一个主播,没情怀全靠段子,能不能让大众买账?这就成了个问号。评论区有人老实说“等董老师走红后,大批李老师、王老师跟风,满屏一张嘴地推荐特产,内容味儿一下就变了。”泥沙俱下,谁能做百里挑一的好内容?这才是文化传播不得不面对的新难题。
再者,行业间的壁垒依旧扎实。你要说推广北京烤鸭还能火,推广东北老玉米恐怕还得费点功夫。加上流量平台这座“城门”,谁进谁出其实早有人精心策划。董宇辉绝不等于行业普惠,大伙得端稳这碗饭,否则一不小心摔地上,别怪谁。还有粉丝和公众的期待水涨船高,下一步再想制造全民回响,难度成几何级数暴涨。
不乏新困难跳出来,光施展个人魅力还不够。技术变更、审美升级、受众需求变幻无常,这些都可能阻碍文化传播这趟慢车准点发车。分歧反倒更明显,有人坚持传统有人崇尚创新,谁都不服谁。一边喊着“文化自信要落地”,一边又怕“雷声大雨点小”,怎么看都不像是容易“皆大欢喜”的节奏。
这锅文化传播的大菜,真不是靠一个董宇辉能炒香的。今天大伙拍着手说“真有意义”,明天可能就得换人端新盘子。要是老把传播者神化了,是不是又给个人本事抬高了身价,给行业发展挖了大坑?自媒体混的久,哪次不是风头过去就归于沉寂?这回董宇辉蹭着正能量的东风火了一把,咱倒是热闹完了,可如何让行业人人有机会、内容都真诚,不变成“流量+跟风”的大杂烩?明明说要文化自信,弄不好却成了“模板自信”。真不是“会讲段子+拍Vlog”就能解决一切。这场秀咱们愿意但总得有人真下地干点实事,不然呢,光留在网上唠嗑,不禁让人心里泛嘀咕。
咱们都说董宇辉现场打卡是文化自信、正能量的开花结果,那咱敢不敢问一句等没有董宇辉,下一个又会是谁?下回没有头部网红助阵,普通文化从业者是不是依然难有出头之日?你觉得,“个人魅力+流量推荐”这套玩法,到底能不可持续地推动大伙感受文化的温度,还是又一次流量泡沫下的临时狂欢?欢迎底下评论区砸场子,说说你身边见识到的“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