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浅谈皖南事变中损失了哪些部队

发布日期:2025-10-09 12:18:32 点击次数:54

皖南事变是新四军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将新四军在抗战中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新四军的领导者是叶挺和项英,编制主要是以四个支队为基础发展起来;后一阶段的领导者是少奇同志和陈毅,编制主要是以七个师为主体来发展。

皖南事变之后,八路军划归大量部队给新四军,壮大了新四军的队伍,同时延安和新四军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客观上有利于新四军发展,也为华东野战军的建立打下了基础。那么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到底损失了哪些部队,有哪些干部在事变中成功脱身呢?

皖南事变之前,留在皖南一带的新四军有9000余人,很多人认为这支部队就是新四军军部,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当时留在皖南的部队其实有新一支队、新二支队和新三支队,下辖共有六个团,实力非常强劲。

1938年初,新四军成立时一共有十个团,除了第四支队的四个团外,老第一支队、第二支队和第三支队一共下辖六个团。陈毅、粟裕带走了其中一部分部队先组成了江南指挥部,后渡江北上改编为苏北指挥部。但是老一团、老三团、老五团的主力部分当时还留在了皖南,这里面有不少红军团,皖南的新四军部队战斗力很强。

皖南部队分为三个支队,其中新一支队由老一团和新一团组成,傅秋涛为军政主官,赵凌波和江渭清分别担任副司令员和副政委;新二支队由老三团和新三团组成,周桂生和黄火星分别担任军政主官;新三支队由老五团和军部特务团组成,张正坤和胡荣分别担任军政主官。

皖南事变发生时,军长叶挺、政委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副参谋长周子昆随军部在皖南。参谋长张云逸和邓子恢此时已兼任江北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部主任,所以他们两人不在皖南。此外,当时的东南局副书记饶漱石也在皖南协助项英工作。

皖南事变前,新一、二、三支队分别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纵队,编制基本保持不变,其中一纵队有约3000人,二纵队和三纵队各有约2000余人,军部随二纵队前进。

皖南事变前,中央已觉察到国民党将对新四军进行围剿,因此三令五申命令项英提前北移,而项百般推诿,以各自借口拒绝北调,直到1941年1月初才集结部队准备向北转移,而此时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顾祝同和上官云相七个师近八万人的部队早已布好埋伏圈准备伏击新四军皖南的部队了。

新四军部队的预备行进路线是由云岭出发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经江苏南部向长江以北转移,但由于连日阴雨,部队行军缓慢,在茂林地区休整了一天,此时国民党军趁势向新四军发起进攻。

双方交锋了七天七夜,甚至叶挺也亲自上阵,最后军首长们将领导层分为两路,叶挺、小姚等一路,项英、袁国平、周子昆为一路。

当新四军陷入绝境时,华东局副书记小姚要叶挺下山谈判“议和”,随之叶挺被扣押。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项英、周子昆等人其实已经突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但他们二人最后被项英副官刘厚总杀害于蜜蜂洞内。

关于新四军剩余部队的突围情况,第一纵队是突围出去较多的队伍,纵队司令傅秋涛率少量部队突围至溧阳;随后江渭清和老一团团长熊应堂也到达溧阳;最后新一团团长张铚秀率约200余人到达无为。第一纵队突围出去的队伍占皖南事变总突围成功队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纵队、团级领导保存也较为完好。

第二纵队分两路突围,纵队司令员周桂生在突围中阵亡,最后黄火星、刘别生、张云龙率领约100多人突围成功。

第三纵队突围也损失较大,最后仅军部作战科科长李志高等人率领不到100人突围成功。

皖南突围出去的队伍最后大部分被编为新四军第七师,其中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建国后被授予开国上将,二纵队政委黄火星、教导总队政治部主任余立金等被授予开国中将,新一团团长张铚秀等人被授予开国少将。

其中张铚秀少将实际接替杨得志上将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实际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西线战役及两山战役,为把守祖国南大门做出了卓越贡献。

突围出去的皖南新四军队伍大部分被编入第七师,傅秋涛在结束审查后也担任了副师长及代师长的职务,实际指挥第七师作战,而黄火星也担任了第七师主力五十五团政委和十九旅政委,可以说皖南突围出去的干部构成了新四军第七师在抗战时候的指挥班底。

皖南事变影响很大,在1941年这个二战的关键年份里,国际社会也不希望国共两党发生争端而影响到中国的抗日形势,所以在我党的克制下,皖南事变并没有呈扩大化的趋势,两党还是携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