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107火火箭炮走红,游击战用得多,全球仿制成潮

发布日期:2025-07-14 15:12:49 点击次数:107

中国107毫米火箭炮,江湖人称“107火”,游击战里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谁手里有一门,都敢在对手眼皮子底下放肆一把。和AK-47、RPG-7这俩齐名,这仨“神器”,别管哪儿打成啥样,总归能看见身影。武器界自带流量的顶流,为啥?抄底成本,轻装上阵,怎么玩都灵,自己国家造一套便宜不说,还带火了全球20来个国家的仿制潮。

107火出世,正赶上中国刚学着搞工业那段时间。一帮人憋着一股狠劲,图纸摊开就寻思,能不能把一门火箭炮做得跟扛米袋子差不多,让大兵能扛着上山下河钻树林。部件个个不到30公斤,全炮才六百多公斤,吉普带不动,骡马上就是一个包袱事儿。游击队伙计分分钟拆开塞进挎包,进了山窝窝,六个人三下五除二给组装起来,什么地形都挡不住。火箭炮要不就太重,搬不动,要不就射程短,打不着,107火就卡在中间——一边轻得要命,一边火力又狠,灵到不行。

十二根发射管,一声令下七八秒全打完,十八来斤一枚弹,半个篮球场大小一瞬间就被火光铺满。早先射程8公里多,后来不断有改造增程的型号冒出来,能干到20公里。换种弹,燃烧的、爆炸的、云爆弹、钢珠装的,啥都有。CS/BRE3型展示过,那弹射出十二公里外,配合卫星制导,落点五米准头,直接正中靶子,不是瞄着大范围乱扫,干净利落收活儿。

关键不在这点,土法上马才是最大看点。不一定拿专用炮架,地上堆土,屋顶、破车顶都能拿来临时发射台,电池一连,干电池都能点火,电线一捆,咔嚓一声全飞了,老实点的标准流程,急了干脆明火点燃。这就等于,只要弹药有,一瓶水瓶电池,手里这门炮,哪都用,哪都能陷阵。赶上城市巷战、山林突袭,打一下转头就跑,对方压根追不上这种节奏。

越战场面最经典。1972年八月那一夜,越南174特工营集结6门107火,在美军边和机场四周布点,六个方向同时开火,两百五十多发火箭雨点般砸下去。战果直接拉爆,美军机场的七十多架飞机(有B-52),全变废铁。输血一样的机场设施,烧毁的运输带,现场乱成一锅粥。一轮打击,飞机残骸还冒着烟,整个美军指挥系统瘫着,谁都找不到敌人在哪——游击战里,只要能打痛对手就够了,剩下全靠撤得快。

环视一圈,游击队的各种剧本,谁都少不了一套107火。土耳其人把107火变成箱式,悍马车开起来就是“走哪炸哪”,伊朗人直接给弄大口径,叫法拉克-2。中东局部冲突里,十几年来几乎没一天离得开107火系列的影子。加沙以色列有录过,伊朗系武装“铁穹”拦截效率被连续饱和攻击冲垮,12管一轮,有时候三组并排,一口气就是几十枚,以军补给线、人力调度第二天都别想恢复正常。

俄乌最新态势,朝鲜仿制的75式24管更狠,不仅火力成倍叠加,覆盖更宽。炮击区域基本压着双方接触线打,前线的视频看俄军炮兵阵地摆开,全靠107火原理,能直接硬吃数公里敌阵。对手想反击?137型雷达锁定,但撤得快,炮弹落下去人都不在。反炮兵作战永远慢一拍,敌人没法阻止吃亏。

作用归纳一下,“打完就跑”是灵魂。8公里外放冷枪,收拾好家当几分钟走人。哪怕美军那套几十万美元一台的反炮兵雷达,速度赶不上游击队提着炮筒消失的速度。阿富汗、伊拉克,美国人天天被“半夜一波冷箭”弄得狼狈。明知道是107火,一轮过后啥都找不着,弄个炸点照片自己安慰,见不到对手影子,气得掌心冒汗。

中国送过一次阿富汗107火,从那以后,这货落地生根。技术一传,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叙利亚,个个都来整自己的仿造版,射程有增程,火力有增配,全朝“能多装多打,能快拆快撤”方向去升级。107火设计理念,今天看起来依旧很前卫。

很多网友争论,打城市巷战,107火算不算“神器”?看伊拉克、叙利亚局地冲突,答案摆在那儿。身型小,转移快,打完就走。弹药便宜,打坏点啥,用不了多少钱。用起来不挑环境,不挑队伍,民兵、正規军通吃。方便到家,不是大国专属,民间武装也能玩得转。

没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壁垒,纯靠设计思路对路。这一点,107火确实跟AK-47有点像——极限简化,尽可能实用,让对手完全防不胜防。科研团队当年开发107火的时候,也没想过砸出世界爆款,能便宜够用、适应山沟壑和丛林战就行,最后成了国际游击队的“标配”。

看今天照样有创新,箱式连发、精确制导弹,各种附加功能都堆上去了。可本质不变,就是“扛得走、随地打、密集投送”。谁手里能抓到这个,战场态势随时逆转。放到当下局势,中国这种思路武器,可以说,哪怕国际环境怎么变,有这种“随时补位”的大神器压底,未来谁再轻视游击战,没有长远对策,迟早吃大亏。

这才是真实的战场底牌。高大上的技术装备,碰上纯朴直接的实用主义,有时候技术越浮华,越抵不过一波踏踏实实的火箭弹覆盖。107火没啥花哨,能用、易学、量足,任何局部冲突它都能掺和一把,越是打不明白,越离不开这种“三神器”。未来战场什么变数,谁都算不清,但这种贴地气、接民心的设计,始终没人能取代。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