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孩子”,为何隐藏真实身份长达四十年?这个人究竟是谁?
他是一位特殊的人物,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然而,为了国家和人民,他选择默默无闻,隐姓埋名长达40年。直到1978年,他的事迹才逐渐被公众所知晓。
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和周总理之间又有哪些故事呢?
没有后代
说起周总理的后代问题,我们可以从革命刚开始的时候说起。
在1924年至1927年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合作,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投身革命。年轻的周恩来那时带领一部分国民革命军前往汕头,目标是清除占据东江地区的陈炯明势力。
为了确保妻子的安全,周总理特意让邓颖超留在广州。在送别周总理后,邓颖超发现自己怀孕了。
现在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如果告诉周总理自己怀孕了,他肯定就会回来照顾她。这样的话,革命的大事肯定会受到影响。
为了不让怀孕影响革命工作,邓颖超选择了终止妊娠。
东征结束后,周总理回到广州,才了解到这件事。总理非常生气,第一次对邓颖超发了火,把她吓了一跳。
等气消了,周总理开始安慰邓颖超。他叮嘱她要好好休息,以后不能再做这样的傻事了。不过,这次流产也让邓颖超留下了健康上的隐患。
1926年,当周总理前往上海工作时,邓颖超发现自己再次怀孕了。
为了不影响周总理的工作,邓颖超选择在广州独自养胎。经过十个月的等待,邓颖超终于迎来了生产的日子。
然而,在她快要生产的时候,遇到了难产的情况。因为当时没有剖腹产的技术,医护人员只好使用产钳。经过大家的努力,孩子终于出生了,但遗憾的是不久就去世了。
邓颖超生产还没多久,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一时间全国各地都乱成了一锅粥。
在这样的紧急时刻,党组织让邓颖超迅速离开广州,以免遭遇危险。同时,周总理也写信邀请她去上海。
此时的邓颖超身体非常虚弱,因为她没有时间好好调养。为了去上海,她一路上尽量避开追捕。经过种种困难,她终于见到了周总理。随后,邓颖超被安排到福民医院进行休养。
在医院疗养期间,医生对邓颖超进行了全面检查,结果却让人非常难过。因为长途旅行的颠簸和旧伤的复发,邓颖超的子宫伤情加重,今后无法再生育了。
听到这句话,邓颖超脸上的表情变得很悲伤。这时,周总理赶紧坐到她身边,安慰她,让她不要灰心。周总理说:“只要革命还有后人,我们没有后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一系列的事故,邓颖超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但是,即使这样,周总理对她始终如一,从不放弃。
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常常笑说,自己有十几个孩子。这十几个孩子的身份,大多都是烈士遗孤。比如叶挺的女儿叶扬眉,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等,都是周总理收养过来的孩子。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很久以前,周恩来总理还有一位义子。这位义子一直默默无闻,从不公开自己的身份。他到底是谁呢?
1978年,工作人员在收拾周总理留下的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摞信件。
这些信件里提到了一个人叫王戌,据说他是周总理的义子。后来,工作人员经过一番调查,终于弄清楚了当年“收义子”的事情是怎么回事。
1938年,周总理受蒋介石委托,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政治部的副部长,共同抗日。尽管蒋介石热情邀请周总理来南京,但他却长期派人监视周总理。
为了避开国民党的监视,周总理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时,都只能说是个人私事,以此来防止引起国民党的注意。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周总理与这位义子有了交集。
特别的养子
他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但此人却隐姓埋名40多年,鲜为人知。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有心事?
1939年3月,周总理借着回绍兴祭祖的机会,向南京国民政府请了假。其实,他去绍兴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和浙江的新四军领导人商讨重要事情。
总的来说,为了不引起注意,周总理决定把秘密会面和祭祖的事情一起办了。就是在那个时候,周总理遇到了一个叫王戌的17岁小伙子。
王戌是浙江绍兴人,通过亲戚关系,他还是周总理的表侄。
根据王戌晚年的回忆,他从小就听了许多关于周总理的传奇故事。比如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时的英勇事迹,以及在革命战场上展现的非凡才能。总之,王戌对周总理非常崇拜。
正因为如此,在当年回乡祭祖的路上,王戌不停地向周总理提出各种问题,比如国家大事和百姓生活等。
周总理对这些问题一一作答。交流后,王戌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更深了。
那时候,周总理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人们正在参观大禹陵,只见周总理指着陵园里的九把斧头,问大家:“你们知道这九把斧头代表什么意思吗?”
就在大家一脸疑惑的时候,王戌突然说道:“九斧或许就像九鼎一样,象征着大禹治水造福天下的功绩”。周总理听了这话后,对王戌愈发欣赏了。
晚上,大家聚到王戌家里吃晚饭。饭后,周总理开始给家族里的年轻人们写字留念。
周总理绕场一圈后,来到王戌面前,写下了这样的话:“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王戌能有抗日救国的决心,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收复失地。
看到周总理写的字后,王戌激动不已。等参加宴会的人差不多都走了,王戌对周总理说,他也想去前线抗日。
听到王戌这样说,周总理微微一笑,让他别急。周总理说,现在这个年纪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后,再为国家效力也不迟。
周总理这么一说,王戌一下子变得很沮丧,低着头半天没说话。周总理看着他这副模样,忍不住笑了笑,安慰他说:“要不我就认你当义子吧?这样也能把这份革命精神传下去。”
王戌看到这种情况,立刻点头同意。接着,他朝着周总理深深鞠了三个躬,大声喊了一句“干爹”。仪式结束后,周总理又给王戌题了一句话:“乘风破浪会有时”。
在书页的最下方,周总理把对王戌的称呼从“慕向表侄”改成了“慕向表侄义儿”。这里的“慕向”就是王戌的字。这表明,王戌已经被周总理正式收为义子了。
周总理临别时,特意给了他10块大洋,让他用来买书。他还叮嘱说,要是想念自己了,就多写写信。
接过这十块钱后,王戌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努力出人头地,不让义父失望。
后来,周总理在金华出差时,又给王戌寄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周总理穿着军装的样子。在照片背面,周总理写道:“呈给表侄留念”。
收到这张照片后,王戌把它当成宝贝一样珍惜。每当他遇到困难,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就会拿出这张照片看一看,以此来激励自己。
从那以后,王戌下决心好好学习。1945年,当抗日战争结束时,他成功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了家族中少数的优秀学生之一。
1949年,王戌毕业时,正值解放军解放南方各省。这时,福建和两广地区急需人才,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也来到王戌的学校进行招聘。
抓住这个机会,王戌兴奋地报了名。不久之后,他就被安排到了福州。
起初,王戌在福州市政府帮忙处理一些日常事务。之后,他转到了福建高级工业学校,成为一名辛勤的教师。
王戌在取得成就后,常常给周总理写信。可是,不管他寄出多少封信,都没有收到回复,这让他一度感到非常失望。
王戌觉得可能是周总理太忙了,没注意到他的信,所以没有回信。对于这个结果,王戌也能理解。周总理真的把他的信忘了吗?
我们又见面了。
他是周总理的养子,一直默默保守着这个身份,40年间只见过周总理一面。
这个人和周总理之间还发生了哪些故事?建国之后,他又有怎样的经历呢?
王戌事业成功后,常常给周总理写信,但周总理从未回信。这让王戌开始猜测,是不是周总理把他忘了?
实际上,事情并不是王戌想象的那样。根据周总理身边的警卫员回忆,周总理每次收到王戌寄来的信,都会仔细阅读。
读完这些信,他会高兴一整天,并为王戌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随后,周总理会把这些信全部收好,放在专门的抽屉里妥善保存。
周总理对王戌寄来的信件非常看重。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回信呢?
他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嫌。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定下了一条规矩:“中央政府的干部,不管级别高低,都不能搞特殊,不能走后门,也不能搞人情关系,要是被发现,一定会受到严厉处罚。”
毛主席在选贤任能这件事上,立下了明确的规矩。既然毛主席定了规矩,那么作为毛主席得力助手的周总理,自然也要遵守这些规矩,不然难免会被别人说闲话。
那时有个名叫陈绣云的人打破了这种常规。她是周总理的表妹。新中国成立后,陈绣云经常给周总理写信,希望能得到一份工作。
周总理考虑到家族的面子,就给她回了一封信。不过,在信里,他明确表示,不会帮忙找工作的。
陈绣云收到周总理的回信后,心里就顾不上别的了。她拿着信件的原件,直接去了松江县政府,想着让县政府帮自己找份好点的工作。
县政府的同事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她在文教科里上班。
那时候的新中国,正处于扫盲时期。所有文教科的工作人员都很忙碌,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
陈绣云在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感到心烦意乱。很快,她又向县政府申请,打算找一份清闲又工资高的工作。
当陈绣云无理取闹时,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拒绝了她的申请。没想到,这让她非常生气,开始每天都跑到县政府门口制造麻烦。
没有办法,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只好给北京写信,让周总理来处理这件事。
周总理那时候工作非常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处理这些小事。等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周总理非常生气,表示要县政府把陈绣云开除。
另外,他也与陈绣云一家切断了联系。毕竟,陈绣云的工作来路不明,如果每个亲戚都像她这样,那还怎么得了。
这件事后,周总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任人唯亲了。无论对方的关系多亲近,他都一概不理。这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官场的清正廉洁负责。
1950年,王戌的父亲王贶甫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北京开会。在那里,他遇到了周总理,并且周总理直接给了他一份《告亲戚朋友书》。
在这本手册里,周总理制定了十条家庭规矩,每一条都严格要求自己。他把这份材料交给王贶甫,让他拿回去复印,再分发给每位亲戚,这样可以防止亲戚间相互攀比。
王贶甫回到家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王戌。王戌这才明白,原来总理不给自己回信是有原因的。
明白了周总理的难处后,王戌就不再打扰他了。之后的日子里,王戌专心在基层工作,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
2008年,86岁的王戌接受了一次采访。在采访中,他感慨地说:“我的义父离开已经30多年了,但他给我的教诲,一直铭记在心。”
当年的祭祖之旅对王戌来说意义重大,如同醍醐灌顶。虽然周总理只见过他一次,但王戌却一直铭记在心。
周总理没有后代,但他的思想和精神通过家人传承下来。所以,周总理的影响力就像桃李满天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