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走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里,突然看到一块巨大的中文告示牌,上面写着"请勿大声喧哗",旁边的英文德文标识却小得可怜。
这种感觉就像被人当面指着鼻子说话一样难受。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在国外碰到这种专门用中文写的警告标语,从欧洲到亚洲,这些标语像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需要特别管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真的比其他国家的游客更需要被"特殊照顾"吗?
2023年夏天,北京白领张梅带着父母去德国旅游,本来兴高采烈的一家人在慕尼黑商业街逛街时突然愣住了。
商场入口处贴着一张A3大小的告示,用加粗的中文写着"禁止在店内饮食",字体大得离老远就能看见。张梅的父亲是个老教师,看到这个标语后脸色变得很难看,小声嘀咕着说感觉像是被人看不起了。
这种情况在德国并不少见。柏林博物馆岛的几个主要展馆里,中文警示标语的字号比其他语言大了整整三倍。"请保持安静""禁止触摸展品""请排队参观"这些本来很正常的提醒,用特大号中文字体展示出来,就变了味道。
当地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游客数量多,需要特别提醒。可问题是,印度游客、美国游客数量也不少啊,怎么就没有特大号的印地语或者英语标识呢?
英国的情况更让人哭笑不得。伦敦牛津街的一些商店直接在门口贴出"本店不讲价"的中文告示,有的高档餐厅甚至写着"请勿自带食物"。最离谱的是,泰晤士河畔的一家纪念品商店,门口赫然贴着"中国游客请注意言行"的标语,店主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为了维护店内秩序。
韩国和日本的做法更加直接粗暴。济州岛的公共厕所门口,一块醒目的中文牌子写着"禁止随地大小便",旁边连韩文说明都没有。首尔明洞的部分餐厅干脆挂出"谢绝中国游客"的牌子。东京涩谷区有家拉面店,老板在门口用中文写着"一人一碗,不许分食",理由是中国游客经常几个人点一碗面分着吃,影响营业额。
这些标语就像一道道无形的墙,把中国游客隔离在正常的旅游体验之外。每一个看到这些标语的中国人,心里都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憋屈感。
上海的外企经理陈浩去年带团队去英国出差,顺便安排了几天旅游行程。在温莎城堡参观时,他发现售票处专门用中文写着"请勿插队",而其他语言的提示都是"请有序排队"这种委婉的说法。陈浩说,当时团队里的年轻同事都很不舒服,有人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吐槽,说花了那么多钱来旅游,结果被当成没素质的人对待。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游客在海外消费超过1300亿美元,平均每人每次出境消费接近一万元人民币。在很多国家,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都排在前三位。可就是这样的"金主",却经常遭受区别对待。
广州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参加了一个欧洲十国游的旅行团,她说最难受的是在巴黎老佛爷百货购物时的经历。商场里到处都是中文的"请勿大声说话""请看管好您的孩子"等标语,而且都贴在最显眼的位置。李阿姨说,她们团里的人都很守规矩,没有人大声喧哗,孩子们也都很乖巧,看到这些标语感觉特别冤枉。
更让人生气的是,有些商家明明靠中国游客赚了大钱,态度却很恶劣。日本大阪的一家药妆店,收银台上方用中文写着"请一次性付款,不要反复询问价格",店员对中国顾客的态度也明显比对其他国家游客冷淡。有游客反映,同样的商品,店员会热情地向日本顾客介绍使用方法,对中国顾客却只是机械地收钱找零。
这种差别待遇让很多中国游客感到被歧视。网上有个段子说得好:我们出国旅游,钱包被掏空了,自尊心也被伤害了,这买卖太不划算了。虽然是玩笑话,却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很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们脑子里的中国游客形象,还是八九十年代刚刚开放国门时的样子。
那时候确实有些游客因为不了解国外的规矩闹过笑话,可现在都2024年了,中国早就不是三四十年前的中国了。
西方媒体在这个问题上起了很坏的作用。他们特别喜欢报道中国游客的负面新闻,一个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大声说话,能被他们写成"中国游客再次扰乱博物馆秩序"。
可是成千上万安安静静参观的中国游客,他们就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报道,让当地民众对中国游客形成了错误的印象。
德国一家旅游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中国游客的实际投诉率只有2.3%,低于欧洲游客的平均水平3.1%。可是在媒体报道中,中国游客的负面新闻却占了亚洲游客负面报道的60%以上。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偏见的产生和加深。
有些商家的做法更是简单粗暴。他们不愿意花时间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需求,遇到问题就贴个中文标语了事。
比如中国人习惯热闹,说话声音可能稍微大一点,在中国的餐厅里这很正常,到了欧洲就被认为是吵闹。商家不去想办法做好文化沟通,就简单地贴个"请勿大声喧哗"的中文标语,这种做法既偷懒又伤人。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旅游产业的失职。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航空公司、旅行社、酒店集团,他们只管把游客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很少真正做文化桥梁的工作。出发前没有详细的文化差异说明,到了目的地也没有专业的文化引导,游客和当地社会之间的误解就这样越积越多。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对中国游客不友好。去过巴基斯坦的人都知道,那里的中国游客待遇简直是VIP级别的。伊斯兰堡机场有中国游客专用通道,工作人员看到中国护照都会露出友好的笑容。街头的商店门口经常能看到"热烈欢迎中国朋友"的标语,有些店主还会用生硬的中文说"你好""谢谢"。
在拉合尔的老城区,很多小商贩看到中国游客都会主动打招呼,有时候还会送个小礼物。当地人会骄傲地说起中巴友谊的故事,说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是真正的朋友。这种发自内心的友好,让每个去过巴基斯坦的中国游客都印象深刻。
尼泊尔的商家更有意思。加德满都的纪念品店里,经常能看到"钓鱼岛是中国的"这样的中文标语,虽然有点刻意,但至少让人感受到善意。有些餐厅还会在菜单上标注"中国朋友优惠价",虽然优惠幅度不大,但这个姿态让人心里暖暖的。
泰国虽然近年来对中国游客的态度有所变化,但整体还是比较友好的。曼谷的商场里确实有中文标识,但大多是服务性的,比如"支付宝付款处""中文服务台"这类的,而不是那种带有歧视性的警告标语。
这种对比特别明显。在巴基斯坦、尼泊尔这些发展中国家,中国游客受到热情欢迎;反而在一些所谓的发达国家,中国游客却要忍受各种区别对待。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深思。是不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其他国家的优越感就越强?还是说,真正的友谊不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时间,更需要双方的努力。中国游客确实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习惯。出国前花点时间了解一下目的地的基本礼仪,比如日本人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吃东西,欧洲人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美国人排队特别守规矩等等。这些小细节注意到了,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年轻一代的中国游客已经在改变了。他们英语好,见识广,知道怎么融入当地环境。在国外的青年旅社里,中国年轻人和各国游客打成一片,完全没有文化隔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人也可以很国际化,很有素养。
有个在德国留学的学生说得好,每个出国的中国人都是民间大使,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当我们表现得彬彬有礼、友好热情时,就是在为中国加分。慢慢地,那些偏见就会被打破。
反过来说,那些贴中文标语的国家和商家也该反思了。中国游客已经是全球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如果还用几十年前的眼光看待他们,最终损失的是自己的利益。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基本要求。
有些国家已经开始改变了。日本的一些景点开始撤掉那些歧视性的中文标语,改成更友好的多语言服务指南。韩国的旅游部门也在推动商家改善对中国游客的服务态度。这些变化虽然缓慢,但毕竟是个好的开始。
旅游业界也应该承担起责任。航空公司可以在飞机上播放目的地的文化介绍视频,旅行社可以在出发前组织文化培训,酒店可以提供多语言的礼仪指南。这些看似小事,却能大大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结语
说到底,这些中文标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和偏见。中国游客需要提升文化素养,外国社会也需要更新认知,摒弃偏见。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单方面的改变,而是相互理解和包容。希望有一天,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中文标语,都是"欢迎光临"而不是"禁止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