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最开始并不是韩信有多大本事,而是刘邦主要出于对萧何的安抚以及信任,其中安抚的意味更大。
有没有考虑过为何会出现先拜大将,再有“汉中对”这样逻辑倒置的事情发生?
如果抛除掉后见之明,这不合常理!
先看背景,背景很重要!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之后,定都南郑。
在去南郑的路上很多将领选择离开,诸将逃亡并非个例,史载‘道亡者数十人’,若算上士卒,逃亡规模更多
那么,为何诸将要纷纷逃亡呢?
首先、刘邦在鸿门宴中被项羽压制,虽然后人很多会把这种行为解读为示弱,或者所谓的大丈夫能屈能伸,但是身处当时的环境,刘邦的这种行为一定会给人留下认怂的印象。
再加上刘邦入关的时候有十万人,入蜀的时候则仅剩三万人,这说明他的军力也受到了项羽的限制。
另外,项羽三分秦地封锁汉中的布局,处处针对刘邦,所以刘邦集团内部会有人对前景不抱希望,有这种想法再正常不过。
其次、跟随刘邦入关的将领很多都是从沛县跟随而来,他们大多数人的家属还在沛县,甚至刘邦的父亲、儿女、兄弟也都在老家。
灭秦战争结束后,带着抢来的战利品东归回家,有这个想法本身是没毛病的,不只项羽有这种想法。其实刘邦也有这种想法,攻破英布之后,刘邦路过沛县时说过这样的话:
“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但是刘邦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这是他跟项羽不同的地方, 也是范增必杀刘邦的原因。
“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
第三,蜀道难,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入蜀的全是山路。这些将领不是在入蜀之前逃离的,说明他们还有幻想,但是随着入蜀的深入,他们的希望渐渐破灭,进去容易,出来难,说好听一点是偏安一隅,说难听一点,简直就是笼禽槛兽,很多人打了退堂鼓,也许每一次考验都是一次筛选,筛掉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
“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之。”
此外还有年龄因素,被封为汉王时刘邦已经“41 岁或 51 岁(其出生年份有前 256 年与前 247 年两说),刘邦的年龄既是他的优势,同时又是他的劣势。刘邦还有多少激情想要争夺天下,将领们是不知道的。
以上这几点构成了刘邦不得不面对的紧急情况和残酷现实,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是稳住基本盘!而就在这个关键点上,有人说萧何跑了!
刘邦什么反应?
“怒!”
若是旁人,跑也就跑了,但是萧何跑了,则意味着刘邦的丰沛核心集团面临着崩溃的可能,而且这也将很快产生连锁反应,刘邦的怒不仅是生气还有担忧!
而且对于刘邦来说没有萧何“如失左右手”!
失去别人可能是阵痛,但是失去萧何对于刘邦绝对是长痛!
一两天之后萧何回来拜见刘邦,刘邦的反应是“且怒且喜”怒的是不辞而别,喜的是萧何并没有真的弃自己而去。刘邦对萧何的“且怒且喜”与对韩信的“且喜且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
萧何这一两天的离开,其实把自己的重要性重新刻进了刘邦的内心深处,“小别胜新婚”不仅适用于夫妻,也适用于职场。萧何不在的这两天,令刘邦情感无处依赖,有时候一个人的离开或许才能令人真正感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和价值。
萧何回来之后把自己离开的原委告诉刘邦,“去追韩信”,并正式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并为了留下韩信跟刘邦讨价还价。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
这句话刘邦要传递的意思很明确了:萧何,我为了你,任命他为将。
萧何:虽然任命他为将,但是韩信一定不会留下来的。
刘邦:任命他为大将。
萧何:太好了!
刘邦对韩信的价值此刻依旧没有整体的概念,萧何只是告诉他,如果想要争夺天下,必须要把韩信留下来,这些并不是基于韩信以往的战绩,主要是依赖于萧何的判断!刘邦押注的是对萧何长期积累的信任基础。
要知道,韩信在项梁军中“无所知名”!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韩信在项羽军中的职务是执戟。
韩信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依旧“无所知名”!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即便有萧何的力推,刘邦其实根本就没有把封韩信当回事儿,甚至把拜大将都当成儿戏“王欲召信拜之”,意思是给他“自行车”!
但是萧何依旧不依不饶,不仅要“自行车”还要“手表”!
截止到现在,封韩信更多的是权宜之计,主要是为了萧何,他怕萧何真的离开自己。
作为刘邦,如果萧何推荐的韩信不行,他有的是机会把韩信撸下来,授权与夺权对刘邦来讲完全是可控的。
刘邦封完韩信后,才跟韩信进行了一次长谈,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不是因为听其说了 “汉中对”之后认可其战略,而是先答应萧何的要求,再听韩信说点什么。
有人会说刘邦拜韩信是因为刘邦识人,他看到了韩信的潜在价值。
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韩信的辉煌战绩和最终结局,在追溯“拜将”事件时,会不自觉地赋予其过多的必然性和传奇色彩,而忽略了当时决策场景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现实考量。
当时的韩信只是一个X—未知数。那时的他还没有暗渡陈仓、背水一战、垓下之围傍身,那时的他还不是兵仙!
当时刘邦集团的核心危机是什么?是人才和信心的双重流失,是体系即将崩溃。
他的决策必须是着眼于当前的生存,而不是长远战略。
刘邦封韩信不仅可以稳定军心,同时向外透露东进取天下的决心,这样就可以大大稳定军心。
不过这也会令项羽集团得到消息,提前预防,这也就是为何刘邦要迅速出汉中的原因。
刘邦出汉中已经是明牌,剩下的只能通过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其不意!
封韩信可能还有一个彩蛋,那便是千金买马骨,为后续吸引其他流亡人才释放信号,比如后来的陈平和英布!
至于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韩成带张良,张良四处打游击?
原因很简单,首先韩成不能打,能力有限!
其次,张良身体不好,他的上限受到制约。
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张良就缺少这个本钱。
而且张良的身份本就是谋士,而不是战将。
第三,韩成与张良的兵是找项梁借的,仅仅借了一千多人,实力有限,而且他俩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以良为韩司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最后,韩地本是四战之地,跟秦国又紧邻,韩地是秦朝东出的毕竟之路。
由此可见,一个领袖的知人善任,往往并非单纯的慧眼识珠,更是对自身所处局势的理性判断和突破。韩信,是刘邦为了稳定核心班底的工具人,后来又成为了其统一天下的工具人;
而韩成与张良的游击,则是主弱臣强、资源匮乏之下的困兽犹斗。
平台决定了韩信与张良的上限,而时势则定义了刘邦“善任”的真正内涵。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