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高浪急,几百艘老旧油轮在黑海与印度洋间穿梭,油污斑驳的船身像是隐在雾中的幽灵。这是俄国“影子船队”的日常:避开西方监管,绕开保险与监测系统,把一船一船的原油送往愿意接货的港口。岸上,乌克兰电厂冒着碎裂的白烟,基辅的夜色被断续的灯火割裂。两条线并行——能源的流动和弹药的短缺——把战争拖入另一种计算方式:哪一方先熬不到头。
当武器滞后,油轮加速
2024年西方对俄油价设置的60美元/桶上限,纸面上还在,现实里抬不起手。俄方全年平均卖到74美元,向亚洲水路走的更是高到82美元。前11个月,对华出口原油约9900万吨,进账超过570亿美元;对印出口从0.1百万桶/日飙升到1.9百万桶/日,俄油流向中印的占比,前者约47%,后者约38%。这些数字不是枯燥统计,而是会很快变成弹头与无人机的阴影。2024年冬,基辅频挨轰炸,电厂与水厂被反复击穿,市民在寒潮里摸黑取水。
这条油路之所以通畅,除了买家的热情,还有组织上的“聪明”。几百艘多年船龄的油轮被拼凑成影子船队,改旗易帜、关闭信号器、海上转运,规避监管。欧盟宣布禁运,但里海—波罗的海与管道网络交织,哈萨克斯坦的油仍通过俄罗斯的管线去德国,俄国坐收过境费。印度、土耳其继续从折扣中获益,西方的价格上限像潮汐线上被泡软的木桩,很难真正卡住咽喉。
人口与弹药的双重透支
相比之下,乌克兰在陆上被迫面对最直接的消耗。2023年夏季那场期待甚高的反攻,几个月下来只拿回几个小村落,面积不到预期的一半。坦克陷于泥地,步兵推进前遭炮火耕地,部队付出上万人的代价,换来的战果却难以抵账。进入2024年,形势更趋不利。秋季东线被俄军反扑蚕食,丢失土地超过400平方公里;冬季阿夫杰耶夫卡成为转折点,2024年2月要地失守,乌军在弹药告急中撤离。俄方情报称,该战役周边推进10公里,乌克兰损失装甲车与火炮合计上千件。全年间,俄军以稳健节奏拿下多个关键城镇,乌方防线多处脆弱如纸。
最冷的,是数字。美国情报在2024年10月估算,乌克兰阵亡超过5.75万人,重伤25万人,总伤亡逼近30万。2025年1月,泽连斯基本人也承认,全年军方损失近40万,包括死伤与失踪。英国国防部在2024年6月的判断同样刺耳:乌克兰人口流失逾一千万,后备力量捉襟见肘,动员范围不断外扩,妇女与老人被迫顶上。总司令赛尔斯基在1月公开表示,俄军在人力与装备上占优,前线每天伤亡上千,而后勤补给跟不上——士兵在阵地上等弹药、等衣物、等口粮,等来的往往是空。
账本上的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但在现代战争里,还可以加一句:亦是财政与供应链之大事。乌克兰的命脉深嵌于西方援助的管线中。2024年,美国提供了830亿美元,欧盟则有1730亿欧元的支持,总量已相当于乌克兰全年财政的两倍多,这些资金不仅买武器,还要发公务员工资、修复基础设施——没有它们,基辅的灯也许都亮不起来。北约在2024年的军援约500亿美元,然而到了2025年增长几乎为零,许多成员国在议会里开始犹豫。美国新的600亿美元法案里,大头给了中东,乌克兰分得的防空导弹与无人机寥寥;欧盟方面,至2025年6月,G7刚批出63亿欧元贷款,多为短期过桥,长期承诺摇摆不定。
制度背后有机理:北约军援更多是成员国按比例协调,欧盟对外援助既涉及预算框架,也要考虑成员国间债务与风险敞口;G7动用的往往是金融规制与保险网络,例如油价上限依赖伦敦—北欧海运保险与再保险环节,一旦买家绕开这一体系,执行就打折扣。泽连斯基很清楚,要稳住这些渠道,就要用行动与话语对齐西方的能源政策。
言辞的转向与时机的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场僵持、援助摇摆而俄油外销“稳如老狗”的当口,泽连斯基把话锋转到能源。他在9月13日通过总统官网发布正式讲话,明确表示相信欧洲、美国及整个西方立场,反对继续把战争拖长;他点名欧洲、美国、G7与G20,要求带头减少购买俄油气,“想结束这场仗,就得掐住俄罗斯战争机器,尤其是石油这根命脉”。他强调支持美国的观点,希望其他伙伴国家不要继续向俄罗斯购买石油。这番话一出,国际媒体立刻放大解读。与其说是新提法,不如说是卡准了时间点:前线吃紧、援助松动、能源收入坚挺,三者交叉,最需要一个重新组织共识的号角。
国内压力并不轻。2024年通胀达6.5%,土豆价格翻了三倍,超市货架经常空一半,取暖用煤越来越买不起。独立广场上常年新添花圈,名单是回不去的年轻人;社交媒体里,要求“谈谈”的声音密集出现。泽连斯基此时的表态更显顺势而为:既是战场不利,也是钱袋子紧,更是民意承压。“兵久而国弊”,拖得越久,社会的承受力越稀薄。
大国与联盟的反应坐标
能源战逻辑简单,难在执行。G20既有制裁倡导者,也有大买家;而对买家的制裁会不会反噬全球供应链,这是每次会议桌上绕不开的忧虑。泽连斯基发声后,欧盟峰会开始讨论跟进,布鲁塞尔的官员们交换文件,研究如何加码工具;9月14日,罗马尼亚与波兰因无人机越境而紧急升空战机,区域紧张再起,倒也为加强制裁提供了政治气氛。特朗普上台后也表态,敦促北约禁俄油,并对中国加征关税,这与基辅的调门不谋而合。
但谈判的门并未因此打开。克里姆林宫释放的信号是:和平尚远。7月在土耳其重启的对话持续七周仍无定论,俄方坚持要有安全保证,乌方强调撤军是前提;8月美俄官员就能源议题的接触,同样没有结果。泽连斯基希望支持俄罗斯的国家能“劝一劝”,让莫斯科有台阶可下,但现实并不顺从期望。
能源制裁的可能与限度
若把战争看作三个变量——兵员、装备、资金——乌克兰当前的短板已很清楚:兵员与弹药的补充速度落后,能否通过第三个变量“资金”来牵制对手,就成为“非常规突破口”。全球若普遍响应减少购买俄油,确实有望压缩俄方军费来源,削弱弹药与无人机的生产速度。从历史一战时期英国的海上封锁最终削弱了德意志的战争潜力;而当下的价格上限、二级制裁与航运保险,意在复刻某种“金融—海运版”的封锁。
可局限也直观:印度与土耳其的现实购油需求不可能因政治口号立刻放弃折扣;中国的采购规模与加工能力决定了其在能源市场的话语权;欧盟内部对加码制裁的成本分配仍有分歧;影子船队的规避手段日益娴熟,执法成本逐年攀升。制裁不只是写在公报上的数字,而需要港口检查、金融追踪、再保险拒保、买家惩罚等多环节联动,任何一环松动,就会出现“灰度利润区”。
小科普与制度注脚
- 价格上限机制:核心在“服务禁令”。只要俄油成交价高于上限,欧英的海运与保险服务便不得提供,迫使交易回落到上限之下。但若买卖双方改用本国船队与保险,或通过海上转运模糊来源,执行难度陡增。
- G7与G20的差别:G7偏向政治协调的“小圈子”,动作快但覆盖面有限;G20囊括主要买家与新兴市场,是能源议题的关键场域,却因利益差异大、协商成本高,难以形成刚性承诺。
- 过境费与管道惯性:欧洲的多条管线早年即成网,改线代价高、替代周期长。一旦维持通行,过境费就成为俄罗斯稳定的“非商品收入”。
- 动员的边界:英国防部关于人口流失和后备短缺的评估提醒外界,现代战争的持续力不仅是军工产能,还有社会承受度、劳动力市场与财政挹注的平衡。
人物与抉择的交错
把时间线往回拨一页,会看到一个相互牵制的三角:莫斯科依赖能源收入维持消耗曲线;基辅靠美欧输血支撑防线;买家在价格与政治之间摇摆。2024年的诸多节点都加深了这种牵制:东线丢地、阿夫杰耶夫卡告急、俄军稳步推进;美国的830亿美元与欧盟的1730亿欧元托住财政底线;北约500亿美元的军援在2025年却缺少增量;G7在2025年6月提供的63亿欧元贷款多为过桥性质,远水难解近渴。在9月13日那份言简意赅的讲话里,泽连斯基把矛头对准石油,既是对战场困局的回应,也是对外部资源再配置的申请单。他强调相信欧洲、美国与西方,反对继续战争,呼吁伙伴别再为俄罗斯的油付账,直言如果全球跟进,俄军费就会“断流”。
从结果和平并未因此加速到场;但另一条战线正在成形:欧盟酝酿加码,北约内部议程呼应,美国新政府的口径与基辅同频,罗马尼亚与波兰的空警升空也提醒各方,不稳定正向周边溢出。未来一段时间,海上的油轮可能比陆上的坦克更决定节奏。即便无法立刻让对方“停摆”,只要让影子船队的航道更窄、保险更贵、交易更难,战争的成本曲线就会改变。
古人言“取其血脉,则四体自废”。在这个时代,血脉不再只是粮盐,而是被炼化、定价与再保险的石油。泽连斯基把赌注压在这里,并非浪漫,更多是对现实的低头:当前线每天以千计地消耗生命,后方的账本与油表,可能是唯一还能动得了的杠杆。短时间内,战地不会因此骤然安静,但能听见的,是对油价上限更严厉的讨论、对影子船队更频密的追踪,以及买家被迫衡量折扣与名誉的权衡。战争没有退场,剧本却已经悄悄翻到“能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