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个让全球网友瞪大眼睛的消息横空出世:中国在横店投资三百亿,竟然1:1复刻出了失落已久的圆明园。这座曾经被铁蹄践踏、烈火吞噬的皇家园林,如今在浙江横店“起死回生”,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圆明园,这个中国人心里挥之不去的痛,早已不只是废墟和历史的沉默见证,而是变成了全新的文化符号。可问题也随之而来:重建圆明园,究竟是在救赎历史,还是在消费情怀?为什么非得在横店建,而不重新让它回归北京?圆明新园,到底值不值得我们为它买单?今天我们就一层层揭开这座“新历史奇迹”背后的恩怨情仇。
圆明园“复活”,一瞬间成了“舆论炸药桶”。支持和反对简直像南北极的冰火大战。一边喊着:“铭记耻辱,复兴文明!”另一边却冷笑:“圆明园就是北京的,造个假的有什么意义?”徐文荣,横店的掌舵人,成了众矢之的。他八十多岁带头“挑战国家级园林不可复制”的权威,喊出“三百亿修新圆明园”的口号,引发专家、官方、网友多路围攻。但悬念还没揭晓——到底是妄想烧钱炒作,还是一代疯人的历史情结?三百亿集资究竟是否靠谱?还能不能“复刻”出老园林的灵魂?谁都在猜,这一场复建,都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玄机。
横店这个地方,说起来离北京八百里,风马牛不相及。但要是提起横店影视城和电视剧里的“皇宫”,全中国的电视迷都听过。横店怎么来的?还得从徐文荣说起。1954年出生,文革里蹲过班房,解放后顶着饥荒熬生活——这就是一个普通浙江农民的起点。后来他巧接国营丝厂,挣第一桶金,再凭脑筋接触电影人谢晋。谢晋说要拍《鸦片战争》,徐文荣一听就觉得这是新风口,一咬牙盘下影视城建设。从“丝厂老板”摇身一变成“横店大佬”,他顺势抄底拍古装剧、造古建筑。横店影视城从默默无闻,到全国各地剧组都来拍戏。老百姓都乐了,农村成了明星“打卡地”,小镇暴富,村里盖楼,谁都在议论“横店是搞电影还是搞房地产”。但圆明园不一样,大家心里始终觉得“园子虽然毁了,可不能乱造”。支持声是希望有个纪念,反对派却担心变成赶潮流的“空壳表演”。
表面看,徐文荣的圆明新园志在高远,横店风头正劲。但暗地里却危机四伏。北京圆明园管理处第一个出来批判:“在浙江建圆明园?这是文化乱炖!”专家成天指责“唯一性被破坏”,政府部门直接叫停“新圆明园”的称号,还要用地、消防、安全层层卡审批。一时间各方观点乱成一锅粥。有人说徐文荣是在借古讽今,想借圆明园遗址炒一波大票价;有人说他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把民族伤痛拿来做生意。微博、抖音上怒喷的、支持的、调侃的,各路神仙都上线。甚至有投资人担心横店会成为下一个烂尾楼,“三百亿资金搞这么大,哪来的底气?”好像一切都快要一拍两散。老百姓也开始怀疑,“百年园林能用钢筋水泥还原吗?那不就是盖个豪华公园?”
正当外界都等着横店圆明新园“翻车”,2012年它居然真破土动工了。更反转的是,原本专家说要1:1复刻,那简直不可能。但徐文荣愣是拉了上百位建筑师、历史学家、工艺师,不停地改图纸、勒预算。政府不批超规划用地?那就硬生生拆分项目,卡线施工。志愿者和民间集资,终于让三百亿凑出来,全程没有烂尾。到了2016年,徐文荣还带头每天上工地,亲自验收,哪怕细节不对立刻推倒重做。最后破天荒一砸:圆明新园落地,竟然比预期更像原版。有人专门测量细节,从石狮子到雕梁画栋,甚至连皇家园林的雍容气派都被复刻。开放当天,游客排队如长龙,票价从300元一路降到135元,大家都说“值回票价了”。原本被批“炒作”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了中国新一代爆款打卡场。
不过,别以为复建成功就天下太平了。圆明新园开放以后,争议继续升级。第一个难题是“历史感缺失”:新园虽大,但总归是现代技术做出来,缺了点古朴沧桑,游客觉得“就是个新公园”。文化部门又反复强调,“新园不代表圆明园的历史原址”,名字也被叫停,直接改成“圆明新园”。专家批评“商业化太重”,担心游客看戏灯光剧以后更像是游乐园体验,扭曲了圆明园的悲剧意义。地方政府虽然乐见经济发展,但对园区扩建、维护费用也开始头疼,“三百亿以后还有运营亏损怎么办?”剧组用得爽,周边小商贩也乐,但文保人士、历史学家意见越来越极端,一派骂“历史被娱乐化”,一派顶着“让更多人记住屈辱”。最后搞得大家各说各话,谁也说服不了谁。
你说横店圆明新园好吧,也确实漂亮,门票便宜,灯光剧嗨到飞起,带动附近一大票人吃喝玩乐。但你要非说这是“还原历史”,那也未免有点太逗了。以前人家北京圆明园毁了,那是天大的冤屈,现在横店做个新仿品,顶多算是高级仿古旅游项目。说他让大家缅怀历史,其实就是拿着历史炒一波情怀,用灯光和表演刷刷存在感。假如真是为了民族尊严,倒不如把北京圆明园修起来,让全国人民都免费看;要是为了经济发展,横店这帮人玩得比谁都转,票价一降,剧场一开,连老外都来打卡。专家们满嘴文保,网红们晒自拍,游客们买票看戏。大家都说圆明新园不是圆明园,那这三百亿花得值不值,其实就是个“历史商业化模范”。“复刻”再逼真,终究隔着层玻璃。新旧之间,你说是历史的救赎,还是旅游经济的胜利呢?
圆明园横店“复活”,到底值不值?有人觉得这是用三百亿干了件划时代大事,把我们的百年屈辱重新讲给世界听,“落后就要挨打”都能变成旅游口号。还有人唱反调:“这就是景区开门做生意,拿民族伤痕变现。”你怎么评价圆明新园的存在?如果历史可以复制,是不是每个被毁的文化遗产都值得做一份“仿古营业”?你是愿意为复原买票,还是觉得应该把钱砸到真正的历史保护上?评论区等你开杠,你的观点,到底属于发了国难财,还是修复了民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