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七班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用一门大炮打下来了很多敌人,几乎整场战斗都由他们一人完成,歼敌上千人。
开头:在小小上甘岭,竟然有两个单位获得了集体特等功的荣誉。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在朝鲜对两个由志愿军连队守卫、总面积不到3.7平方公里的高地发动了猛烈攻击,使用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火力。这场战役后来被称为上甘岭战役,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的45师134团8连表现卓越,成为了全军闻名的特等功单位。
在英雄连长李保成的带领下,8连在上甘岭坑道中坚守了14天。全连3次被打光,3次重建,消灭了1700多名敌人。战后,8连被志愿军总政治部授予集体特等功,被称为“上甘岭特功八连”。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134团8连的黄继光和柴云振,他们都是英勇的战斗英雄,与杨根思齐名,分别荣获特等功臣和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上甘岭还有一支特别的英雄集体,那就是炮九团八连七班。
一、年轻志愿军炮兵在战火中迅速成长
炮九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东满司令部利用缴获的日军火炮成立了直属炮兵团。
炮兵部队成立仅仅一周后,就投入到了追击土匪和顽抗的日寇的战斗中。随着东北局势的急剧变化,东满司令部的部队与从关内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分队伍合并,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原来的直属炮兵部队也被改编为第四纵队的炮兵部队。
1945年11月,国民党军队大规模进攻东北解放区。第四纵队的炮兵团在南满根据地长期奋战,作为纵队的重要武器,在胡奇才司令员的指挥下,参与了消灭国民党精锐整编第25师的新开岭战役和“四保临江”战役。
1948年9月,四纵炮团参加了辽沈战役,在塔山阻击战中,炮团表现突出,给国民党东进兵团造成了重大打击。战后,四纵政治部授予他们一面“威震敌胆”的锦旗。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南下,参与平津战役。全军进行了改编,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其中第四纵队的番号改为第四十一军。炮兵团也跟随部队南下,番号相应调整为第四十一军炮兵团。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由于志愿军刚开始时缺少重型武器,面对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吃了不少亏。炮九团接到命令,从大西南地区日夜兼程赶往中朝边境,准备参战。
1951年3月,第九炮兵团进入朝鲜参战,随即投入了第五次战役。尽管我军的火力远不如敌方的炮兵强大,第九炮兵团还是成功实施了几次关键的火力压制,为步兵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年轻的炮九团在战场上一边打一边学,美帝国主义的炮兵成了他们的“活教材”。面对这么强大的对手,就像敌人在不停地“教招”,只要自己挺得住,每一次交手都会让自己变得更厉害。
到了1951年秋天,志愿军在复杂的前线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炮兵部队也在积极准备,建造了许多大型掩体和一些深入地下的坑道,这大大提升了他们的防御和战斗能力。
从第一次战役时只能派出5个炮兵营,发射505枚炮弹,到第五次战役时投入了25个炮兵营,发射各种炮弹近8000枚,志愿军炮兵为了不让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敌人的碉堡、壕沟、铁丝网前白白牺牲,使出了吃奶的劲,火力强度一天比一天大。
此时,炮兵部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不仅能在战场上进行进攻前的火力支援,甚至还能与美韩的炮兵部队展开对战。
有了可靠的炮兵兄弟,志愿军步兵的士气越来越高了。
那时候,志愿军的炮兵数量和美军相比还是少很多,炮的大小也小一些。因为朝鲜地形多山,加上我们后勤运输困难,大炮很难送到前线。所以,志愿军里最常见的是小型轻便的日制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要是能有75毫米野战炮支援就算是不错了。
至于口径更大的美制105mm和155mm榴弹炮,当时在志愿军中是极其罕见的。要知道,整个解放军全军总共只有35门这样的大炮。
美军常常出动155毫米榴弹炮对我方阵地进行猛烈轰炸。这种大炮威力巨大,据说一发炮弹就能摧毁一个排的兵力。
这种榴弹炮的炮弹重超过40公斤,爆炸后能挖出一个深1.8米、直径5米的大坑。它的碎片和冲击波能在40米范围内对没有防护的人造成伤害。
相当于一枚炮弹落下,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区域里,所有人都可能受伤或死亡!
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洗礼,志愿军的炮兵在训练、战斗意志和战术技能上都比美军更强,更不用提当时的南朝鲜军了。
二、这一天,八连在没有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决定:开炮!
1952年夏天,炮九团的3营来到金化郡的五圣山,帮助志愿军45师作战。在这段时间里,各炮兵单位积极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给“联合国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进入10月后,五圣山前线敌人的调动变得频繁起来,这引起了注字洞南山炮九团八连七班班长王祥文的注意。
注字洞南山位于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东北方不远处。它的南边有一条南北走向、蜿蜒曲折的公路。正南方向大约几公里处的阳地村有一个“联合国军”的补给站,平时敌人的物资经常在那里转运和分流。
不久前的夏天,以唐章洪为首的一群勇敢的炮手对阳地村的一个兵站进行了骚扰性的炮击,摧毁了许多敌军的物资,迫使敌人将物资搬到了其他地方。但现在,那个地方的仓库又开始忙碌起来。
公路上不断开来敌人的军车,偶尔还能听到坦克发动的轰鸣声。这表明一场大规模的进攻即将到来。
八连七班当时的主要武器是一门日本制造的三八式75mm野战炮。这种炮可以发射重达6.4公斤的75mm榴弹,最大射程超过8公里。
这门大炮一旦上战场,不仅能掌控南边的公路,还能把西南方向不远处的597.9和537.7两个高地全都罩住。甚至连阳地村的“联合国军”补给点,都得靠它说了算。
75mm炮虽然比美军的155mm榴弹炮和203mm巨炮威力小,但对志愿军来说,已经是非常珍贵的武器了。
它的杀伤范围大约是15米,碎片散落的区域差不多相当于半个篮球场大小,对于成群冲锋的步兵来说,这种武器能够造成很大的威胁。
这门炮的主要缺点就是太重了。它的总重量接近一吨,即使拆开来,也很难单靠人力搬运,运输非常不便。特别是在朝鲜那种山地地形,一旦把炮搬上山,就很难再搬下来了。
虽然山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但王祥文还是决定按捺住心中的冲动。这门炮是炮团费了好大力气才运上山的,算是个秘密武器。没有上级命令,绝不能轻易暴露位置。
王班长明白,七班的这门炮就是为了在战斗打响时给敌人一个突然袭击。
自从进入注字洞南山的预定阵地,七班为了能抵挡住敌人155毫米榴弹炮的轰击和1000磅炸弹的轰炸,投入了大量精力加固和完善原有的坑道工事。
事实证明,这项准备措施非常有远见。只有保护好自己,才有机会击败敌人。只要人还在,炮还在,就有消灭敌人的机会。
王祥文出生于1930年,老家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和平村。他14岁就开始为地主干活,到了1948年,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征召入伍。同年8月,他在张家口加入了解放军队伍。
在革命队伍中,王祥文受到了组织的教育,思想进步迅速。他在平津战役和湖南战役中表现英勇,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1951年3月,在炮九团即将赴朝参战前,他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王祥文今年22岁,虽然年轻,却已经当了四年的兵,算是个有经验的老兵了。他一有空就研究火炮的发射和保养技术,对这门野战炮的每个零件、每道凹槽都了如指掌,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指一样。
说起这门1933年生产的野战炮,它可算是个老朋友了。这门炮是日本军队投降后交给国民党的,后来又被解放军从国民党手里夺了过来。尽管王祥文和他的战友平时都非常细心地保养它,但在真正的战斗中,也难说它不会出问题。
从10月12号开始,南边的“联合国军”就开始炮击五圣山一线的志愿军阵地。炮火连天,炸得满山土石乱飞,这帮家伙看来是想搞点事情。
兄弟们,这次要开战了,咱们七班可不能丢脸啊!王祥文在心里默默想着。
10月14日凌晨,天还没亮,王祥文就被远处一阵嘈杂声吵醒了。
他揉了揉眼睛,抬头望向坑道口上方。只见南边的下甘岭山坳里黑压压的全是美国鬼子。虽然夜色很浓,看不清楚,但至少有几百人。
这情况看起来不妙啊!王祥文心里明白,597.9和537.7高地上的志愿军防御部队加起来也只有两个连的人马。如果这么多敌人都是冲着这两个高地来的,高地上的战友们恐怕要吃大亏了。
怎么办?王祥文还没来得及多想,就听到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地面剧烈震动,虽然他们身处距离597.9高地几公里外的注字洞南山,七班的战士们也被这股力量震得站不稳脚跟。
可以这么说,入朝作战一年半的时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可大家还没有遇到过这么猛烈的炮火!
在炮弹的狂轰滥炸中,敌人的飞机也加入进来,像一群乌鸦一样往南边的两个高地上扔了几十吨的炸弹。
敌人猛烈的攻击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两个高地被大火和浓烟包围,看起来不再像山坡,更像是两个冒烟的火堆,或是两座正在爆发的火山。
那帮家伙就是要对我们那边的两个高地下手!这时候,不光是班长,七班的全体战士早就被吵醒了。大家看着南边几乎被敌人炸得稀巴烂的两个高地,心里着急得像火烧一样。
时钟定格在了10月14日凌晨4点30分,敌方的炮火攻击刚刚停歇,步兵们即将发起猛烈的进攻,然而连里的命令还没有下达。
这时,准备进攻高地的敌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以为那里的志愿军已经被打垮了,便嚣张地喊叫着,像一群疯狗一样冲了过来。
不开炮就无法行动,但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不支援步兵,我们七班在这里守着又有何用呢?
就在这一刻,一个浑身沾满灰尘的人跑进了坑道,大家一看,原来是八连的指导员于厚诚。原来,他刚刚冒着炮火爬上了山顶,观察敌情。他发现敌人还在不断向下甘岭方向集结,至少有一个团的兵力。
王祥文焦急地问:“首长已经下达开火的命令了吗?”
于厚诚点点头,敌人的炮火实在太猛烈了。我军前沿阵地的通讯联络全部中断了,交通沟壕和地面工事也破坏得很严重,即使有命令也无法马上送到连里。
全班同学都沉默不语,目光集中在于厚诚身上,那几秒钟感觉像过了很久。最后,于厚诚一把抓下满是泥土的军帽,紧紧握在手中。
不能再等了,开始攻击!
三、炮七班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75毫米炮的炮管猛然震动时,第一枚炮弹伴随着刺耳的破空声,直奔聚集在下甘岭的美军队伍而去。
美军没想到,在火力占优势的上甘岭战场上,志愿军的炮弹竟然打到了他们头上。
第一颗炮弹正好落在步兵队伍中间炸开,弹片带着强大的冲击力四处乱飞,把附近的人的内脏和肢体全都削得支离破碎,还带着血肉糊在其他人的脸上,场面惨不忍睹。
接着,志愿军的炮弹像雨点一样倾泻而下,每7.5秒就有一发炮弹飞来。突如其来的炮火让美军第31团乱了阵脚,原本正在集结的士兵们不得不四处躲闪,以免被炮弹击中。
在清晨的曙光中,炮弹带着亮光的尾焰划破了半明半暗的雾气,如同流星般飞向敌群,给侵略者带来了应有的惩罚。一道道炮弹过后,这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壮丽的景色了!
加油!使劲打!此刻,七班的战士们装填和发射的速度远超每分钟五发的标准,如果可以,他们恨不得把自己变成炮弹,飞过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自抗美援朝开始两年,美军频繁用火炮轰炸我们的阵地和进攻部队。但这一次,这些无耻的侵略者终于要尝尝我们志愿军大炮的威力了。
王祥文正带着大家打得热火朝天,突然发现大炮不响了。他转头一看,一个炮手名叫任其贤,满脸懊恼地说道:“班长,炮弹没了!”
哎!他都忘了,当时同志们千辛万苦,靠肩挑背扛只带上来半个基数的炮弹,这还不够他们10分钟打的。
要是这时候手里有10个基数,100个基数的炮弹,那就太好了,可以一网打尽那些恶棍。
当时七班的战士们没有意识到,他们那门大炮在十分钟内快速射击,准确地击中了美军第一波进攻的队形,炸死了炸伤了一百多个美国鬼子,差不多有一个连队的兵力!
更重要的是,这门火炮距离上甘岭附近的两个高地很近,成功地拖住了敌人的进攻,给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步兵争取到了宝贵的防御时间。
10月14日的首次战斗后,15日七班又连续发射了288枚炮弹,打得包围坑道的敌人四处逃散。
在注字洞南山,七班的那门野炮成了敌人的大麻烦。敌人专门调来了10门大炮,对七班进行重点打击。每次七班开火,都会立刻遭到敌人的猛烈炮击。
王祥文大致算了算,从10月14日开始的战斗到11月25日大规模进攻结束,这43天里,七班周围敌人投下的炮弹有2000多发。随便抓起一把土,都能扒拉出十几块炮弹皮。
敌人不仅往坑道里扔榴弹,还放了毒气弹,想把七班的人全都闷死在里面。刚开始放毒气的时候,七班的人还没察觉,直到守在洞口的瞄准手李顺谦突然觉得头晕得厉害,胸口发闷,他以为是自己太累了,缺氧了,就拼命吸了几口气。结果刚吸进去,眼前就直冒金星,差点一头栽倒。
王祥文发现情况不对劲,赶紧上前扶住了晕倒的李顺谦。这时,班长才意识到敌人使用了毒气。当时根本没有防毒面具,七班的战友们只能用老办法,把尿撒在毛巾上,再用毛巾捂住口鼻。
毒气消散后,大家拿来凉水把李顺谦救醒了。班长打算送他到后方治疗,但小李坚决不离开战场。他说:“班长,你去指挥吧,我来瞄准。只要我能搬动炮弹,我宁愿死在阵地上!”
除了直接炮击,美军还投下了大量的重型炸弹,试图封闭坑道口。这些炸弹的威力远超炮弹,七班所在的坑道口多次被爆炸引发的土石流掩埋,坑道也因此缩短了不少。但因为王祥文等人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坑道成功抵御了这些猛烈的攻击,一直坚挺着没有倒塌。
七班的战士每次面对炸弹的爆炸,都会努力克服头晕目眩,一旦炸弹停止爆炸,他们就会迅速挖掘出透气口,然后一步一步挖出坑道口。就这样,敌人使出了各种阴险的手段,但最终都被七班的英雄们一一克服了。
来自南山注字洞我军的炮火支援一直没有停过。
有一次,八连的四门大炮为步兵反击提供了火力支援,这让王祥文非常担心。因为连续射击,炮身膨胀,导致炮弹卡住,无法退出。
七班的炮哑火了,八连的火力一下子就少了四分之一。还没等王祥文下令,任其贤竟然转身直接用手去掏卡住的炮弹壳!
那可是炮筒里的空弹壳啊!当他伸手去拿的时候,空气中立刻弥漫起了一股淡淡的烧焦味。任其贤忍不住大叫一声,用力一拉,终于把弹壳拽了出来。
在上甘岭战役结束时,全班的每个人都亲手处理过卡壳的炮弹,轻一点的烫出了大水泡,重一点的则形成了焦痂。
战斗结束后,大家才发现炮手李忠弟的一节手指不见了,原来是在操作火炮时被闭锁机挤掉了。但为了不影响战斗,他强忍剧痛,一声不吭地继续发射炮弹,每一发炮弹上都沾着他的鲜血。
多么优秀的战士啊!
四、胜利的荣耀属于人民!
七班的这门炮威力实在太大,进攻的美韩部队都有些害怕了。
有一次,七班的炮火不仅帮助我们步兵击退了美军的进攻,还把那些慌乱的美军赶进了我们的坑道里,成了我军的俘虏。
七班用大炮捉住俘虏的事很快就在上甘岭前线的战友中传开了,大家都觉得这件事很了不起。
但是,如果“联合国军”和他们的总司令范弗里特知道让他们头疼万分的中国军队火炮只是一门有着二十年历史的老旧炮,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
这门炮已经很老了,最近连续高强度射击,零件都吃不消了,各种问题接连冒出来。
又一次射击后,大炮猛地颤抖起来,摇架框上的插销“啪”的一声断裂,不知飞到了哪里。
王祥文立刻感到额头渗出冷汗,支架无法稳住大炮,炮身随时可能崩裂,一旦操作不当,很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他当时没时间多想,天大的事得等这仗打完再说。他直接用身体挡住了剧烈晃动的炮架,一边打手势告诉炮手继续射击。
最近几天,持续不断的巨大声响让七班的同学都快听不见了,就算扯着嗓子喊,或是打手势,也没人能听清楚在说什么。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七班又度过了一次危机,直到战斗结束,大家才知道,他们刚才又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就算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也没啥好怕的,这些胆大的汉子只要有枪,连阎王那里都敢跟牛头马面较量一番。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结束。七班在条件极其恶劣、昏暗潮湿的坑道里坚守了整整43天,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全程参与战斗的单位。
七班总共执行了95次阻击和火力支援任务,他们使用的一门75毫米野战炮发射了3600发炮弹,成功击毙和击伤敌人1400多人,还摧毁了2辆汽车、1门火炮和1挺机枪。
这门炮一炮下去,直接把敌人的一个团给解决了!
更令人惊讶的是,七班的六名战士在经历了数千发炮弹、上百枚炸弹和燃烧弹、毒气弹的猛烈攻击后,竟然没有一人重伤或阵亡,这真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为了表彰七班的突出贡献,志愿军总政治部授予该班集体特等功,并给它颁发了“二级杀敌战斗英雄班”的称号。班长王祥文还被授予了一等功。
这门战功赫赫的“英雄炮”如今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用它辉煌的战绩,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王祥文炮七班的英雄事迹。
英雄的精神永存,名声流传千古!